復興的群體
第 1843 期(1999 年 12 月 19 日)
◎ 溪水旁 ◎ 道勵
尼希米立在剛修葺好的城樓上,讀著第一次回歸之人的名單,不禁熱淚盈眶。
他想起當初跟隨所羅巴伯第一次回來耶路撒冷的人,就是現今住在耶路撒冷這一班等待復興的人的祖先,是懷著何等熱切的期待,巴望著回去復興祖國。
但重回故土,等待著他們的卻非輝煌的聖城。故國山河,只剩下荒蕪的地土。野獸進駐、盜匪猖獗。回來的第一代人,來自不同背景,各懷不同期望。
從名單上可以看到,以色列各宗族所佔的人數比例並不是那麼高。每族不過數十至數百人。而西拿人則有三千九百多名。( 回歸的人中,祭司也有近四千人,是回歸人口另一批重要組成部分,他們渴望回歸,信仰及職業都有關連。利未人則佔很少,可能在外邦時已大部分轉業了。此外還有尼提寧和所羅門僕人的後裔。他們的祖先原本是外族人,但因長期協助聖殿的工作,已漸歸化成以色列人羣體的一員了。 這樣一大批人,回到一個百廢待興的城市,要達成共識並不容易。於是各人還是把注意力放在重建自己頭頂的片瓦,蓋間像樣的房子算了。因此聖殿立了地基,結果還是要拖延十六年才能完成。而聖殿建成後,以色列人還是像一盤散沙,飽受侵凌,國家始終沒有復興。 正當尼希米拿著名單沈思的時候,哈拿尼走來,說他找到兩封信函,也是近百年前的遺物,那是亞希甘寫給耶利米先知的書信,縷述他怎樣在外邦經歷掙扎,最後終於決定回國。 哈拿尼說:「原來亞希甘在巴比倫的時候,曾有極大的掙扎,想要留在外邦。因為有人給他的兒子基大利優厚的待遇,只要他們留下來,就可盡享榮華富貴了。」「最後他們怎麼還是決定回來?」尼希米好奇地追問。 「是因為那時亞希甘的妻子病得很重,後來還去世了。妻子去世後,心靈的愴傷使他們重新把目光放在上主身上,他們終於決定聽從新興起的先知所傳盼望與安慰的信息( 這時,尼希米明白,儘管第一代人帶著不同的動機、心情和寄望回國,他們到底願意踏出了信心的第一步。如今以色列人復興的寄望,亦在這第一代人的後裔身上。尼希米深有感悟,對哈拿尼說:「我們沒有『最優質』的百姓子民,我們只能珍惜上主現今給我們這一批人,視他們為上主給我們最好的人才,和他們一起復興以色列國。(Wedon’thavethebestpeople,Weonlyhavethebestpeopleaviliable!)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商數啟示】 【徵文比賽】 【童話世界】
澳門經過葡萄牙統治四百六十多年後,今晚凌晨時分將回歸中國,殖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