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筆戰耶儒辨傳福音


1843 期(1999 年 12 月 19 日)
◎ 教會圖說 ◎ 浩然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馬禮遜牧師在一八○七年到中國傳道之時,滿清已處禁教時期,一般中國人經已養成一種反對西方宗教的心態。所以當鴉片戰爭以前來華傳播福音的教士,他們在華的活動都是非法性的地下工作。及至一八四四年中美簽訂望廈條約;中法簽訂黃埔條約,西教士才可公開的在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等五個通商口岸去傳教,興建教堂開設醫院的事工。雖然這些西方傳教士可以公開的傳教,但在傳教的過程上少不免與當地的政治、文化、教宗、民族有所接觸,一般人對於外來的洋人和洋教都有抗拒意識,特別是固守中國儒家思想的知識分子,對基督教更是排斥。例如有一位兩廣總督的幕僚梁廷楠,在一八四六年經已寫了一篇「耶穌教難入中國說」,載於「海國四說」一書之內,指出基督教難在中國立足傳播。

  事實上百多年來,基督教士和中國牧師信徒對於儒家思想學說作多分辯解釋,以便對一些知識分子傳揚福音。以廣東省為例,十九世紀來年,華人方面如禮賢會王煜初牧師、王謙如牧師都做了不少工夫,並且有文章的發表和專書的出版。及至二十世初期,聖公會鄺日修牧師亦有專書撰著。當浸信會湛羅弼牧師於一八九九年在廣州設立「美華浸信會印書局」,可說是其時廣東最大的教會出版社,在一九○二年創辦「真光報」,更是代表教會的喉舌。自張亦鏡在一九○五年任職之後,對於基督教理和儒家學說不時都有文章發表,作為一種傳教的辨解。

  美華浸會書局當年亦印了不少小冊子,以便信徒購買傳福音。其中有不少是張亦鏡早年所寫的辨道文章,重新排印成為小冊子出版。例如他在清宣初年(一九○九年)寫過一篇「耶儒辨」,至一九一七年十月印成小冊子。按那本小冊子是十二點五乘八點五公分,九行二十字,共三十頁。至一九二一年已印了五版。售價每本二分;每百本為一元七角五分。「耶儒辨」三個字是張亦鏡的題字,是難見的墨寶。據所知張亦鏡當年出版了不少的佈道小書,可是現在所見不多。無論如何,張亦鏡確是廣東近代一位護教的思想家。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商數啟示】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