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主日學的混齡教學說起


3166 期(2025 年 4 月 27 日)
◎ 教會觸覺 ◎ 彭培剛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教會的主日學是信仰栽培事工重要的一環,為配合堂會的最新發展,特別是當年齡大小不一的學生同在一班時,教學便需作出特別安排。《童心愛主》(混齡版)主日學課程正是專為這些需要而設計的。

  《童心愛主》(混齡版)整套課程包括3年教材,共12冊,每冊10課,合共120課;建議順序使用,也可按教堂需要自行選用,不限月份。課程具以下特色:

故事呈現 生活聯繫

  建構以故事為本的聖經主題教學(story-based approach): 透過聖經故事及教導,幫助兒童認識上帝的屬性、上帝與人的關係、上帝對人的計劃和心意,以及人如何回應上帝等。每年涵蓋新舊約的內容,讓學生對《聖經》有整體概念。

  採用三年循環制:假如兒童由三歲起,一直在主日學上課至十一歲,在這九年內雖會遇到重複的課題,但他們於課堂中的角色將漸漸改變,由起初的年幼觀察者、初學者,逐步成長為夥伴、同儕導師、領袖及小老師;加上課程提供分級學生本、分組學習活動,即使是同一課題,兒童也能從中獲取新的知識及進深的栽培。

  參考分享生活反省方法(shared praxis approach):依據當代宗教教育學者多馬.顧邁(Thomas H. Groome)所提出的分享生活反省方法編寫課程,引導兒童將生活經驗與基督教信仰進行對話、比較、反省和詮釋,進而作出回應。

角色切換 彼此建立

  善用混齡教學的優點:混齡教學是指有計劃地把各年齡的學生混合編排在同一教室內,讓他們一起生活,彼此互動及共同學習,形成有互動機會的社會結構。

  在教學氛圍上,其優點包括提供像家庭般的環境,讓兒童有不同年齡的玩伴和學習對象。在混齡教室裏,兒童的身分是可以轉換或提升的,因此混齡教學的概念與家庭環境相比,更為優勝。

  於孩子的學習角色而言,混齡教學有助帶領兒童在透過觀察、練習及教導,扮演觀察者、初學者、夥伴、同儕導師、領袖及小老師等角色,獲得不同的學習經驗。導師可鼓勵較大的兒童擔當導師或領袖,照顧弟弟妹妹,培養責任感,協助解難,成為榜樣;或安排較大的和較年幼的兒童二人結成夥伴或朋友,一起參與活動,完成任務,建立主內弟兄姊妹的情誼。

  整體教學方面,有效促進正面的互動,包括彼此幫助、協作、輪流、分享、扶持和欣賞,讓兒童從中學會尊重他人,建立自信心及同理心。課程重視觀察和練習的過程,不主張競爭及急於看見成效。更重要的,是能兼顧各年齡兒童的需要,包括專注力、興趣及學習能力,例如加入延伸活動,讓較大的學生在故事時間後查考《聖經》或其他資料,進深學習;或在故事時間提供適合幼兒的小玩意,如填色、繪畫、拼圖等,讓教師能同時較深入詳盡地說故事,使較大的學生得到更適切的教導。

模式多樣 互動學習

  提供多元化課堂及學習模式:課堂主要由「引起動機」、「故事時間」、「鞏固及實踐」及「總結」四部分組成,各部分的活動均因應其目標、性質及效果等,以四種模式進行,包括:

  •「混齡合班」:所有不同年齡學生一起上課,無須分組。

  •「混齡小組」:將學生分組,每組有不同年齡的學生。

  •「混齡夥伴」:所有學生分成二人一組,一位年紀較幼。

  •「分級小組」:按年齡組別(3-5歲、6-8歲、9-11歲)分組。

  期望《童心愛主》(混齡版)使主日學課堂更富趣味和變化,配合兒童在視覺、聽覺及動覺(kinesthesis)學習形態的需要,設計多元化及動靜交替的教學活動,豐富兒童的信仰學習體驗,作好裝備,成為上主精兵。

彭培剛(宗教教育中心主任)


本期「主日學的多元實踐」相關文章

〉「主日學的多元實踐」編者語

〉從主日學的混齡教學說起.彭培剛

〉拓展堂會牧養視野 轉化延伸家庭門訓

〉讓飛躍生命再現.梁美英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伴我同行哀傷時】

【城市心靈】

【墓園先賢故事】

【心靈絮語】

【教會及機構短訊】

【生活迴響】

【生活點滴】

【窮遊世界學無窮】

【聯會專號】

【追蹤教堂街】

【飄零的音符】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