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留心預期的哀傷


第3191 期(2025 年 10 月 19 日)

◎ 伴我同行哀傷時 ◎ 植惠珍

分享:

  在繁忙都市人的世界,其實很多的哀傷往往都被忽略了。作為父母,我們都愛惜小朋友,常為他們踏上每一個新階段而雀躍,卻未必留心到原來很多隱藏的情緒,需要細心去留意並幫助他們過渡。

  幼兒第一次離家上學去,父母都會嚴陣以待,在幼稚園的門外或操場邊,趴滿了像海龜又像樹熊的父母,翹首看着幼稚園內的孩子,着急地傾聽他們是否還在哭過不停。三數天過去,孩子或仍會遲疑但終於都願上學去了,父母此刻才能放下心來。

  小朋友早期上學的哭泣,是因與親密的人、熟悉的地方分離而生焦慮。這種情況,是每當進入新的階段,仍可能會有發生的:升小一、升中一、甚至升大一、進入職場等;更可發生在小如新學年分班的情況上⋯⋯,因為進入新的環境,特別需要內心的安全感。

  到了少年期,人更容易焦慮,自我意識強烈了,對身邊的人的反應更在意,但父母親人卻未必會留心察覺到。

  有些孩子對預期的想像,會增加內心的不安,如開學了,將會遇見怎樣的老師、怎樣的同學?很多人會以為有了這種預期心理,到實際面對時,便更容易適應了,但事實是,預期的焦慮,有時比起實際要面對的更令人不安。看見香港九月開學前接二連三的學童悲劇,可能在預期焦慮上,作為關心的家人,需要有多一點了解。

  同樣,當家中有人患上了嚴重的病症,其實對於當事人及家人,都可能會出現預期性的悲傷。

  我們期望家人得醫治,但同時知道這病情非輕,我們也知道可能會有親人離世的情況出現,但很多時,每到這點,大家便都會避而不談。

  而在親人治病的過程中,當事人一方面經歷治療帶來的副作用所引致的不適,同時,也要面對自己身體內各種指數的高低起跌,怎可能沒有擔心焦慮?面對病治不好的預期性悲傷,便會在治療過程中不斷冒現。

  作為親愛的家人,大家若願意坦誠溝通,容讓當事人懇切表白內心的感受,並對他心中牽掛的事更多聆聽,並一起籌算,相信會比起避而不提更為可取。但事實上華人對生死仍有不少忌諱,對於預期性悲傷的坦然傾訴和接納仍有待更多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