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1 期(2025 年 10 月 19 日)
◎ 教會之聲 ◎ 陳崇一
「全人健康」強調整全健康應包含個人本質上既有的各自獨特又相互影響的「身、心、社、靈」四部分,因此,「全人治療」亦必須顧及各部分的問題和需要,對症下藥。
語文上以「身、心、社、靈」四個單字與英文的Physical, Psychological, Social, Spiritual對照,簡單也準確地界定了這四部分;但因修辭方便慣用「身體、心理、社會(社交)、靈性」四個雙音節詞表述,無意中將單字的深廣內涵收窄帶偏,有畫蛇添足的感覺。當「全人健康」的定義被簡化走偏,相隨的「全人治療」難免有所虧缺!
本文以「物性、心性、社性、靈性」這套詞語,以「性」字作為另一名詞的後綴,表示事物(例如健康)有該名詞所指的性質或狀態;並藉着簡單重探這四個健康向度在實踐中應該涵蓋的深廣含意,說明這新詞彙有更深廣紮實的釋義空間,還原「身、心、社、靈」的本義,正如沿用的「靈性」較其他雙字詞更簡單明確地包涵Spiritual的意義。
「物性」健康除了是有形身體的結構狀態,還包括生理功能和運動活力,後者更與心性健康有密切關聯;例如定期運動能改善情緒,減少焦慮和抑鬱症狀。
「心性」涵蓋了個體的心理狀態、情緒管理和認知功能。良好的心性健康不僅是心理正常無精神病,還包括情緒的穩定、壓力的有效管理和良好的自我認知;此能促進個體的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並能提升應對挑戰的能力。而良好的社性健康有助提升心理韌性和情緒健康。
「社性」包括人際關係和社交活動,更涉及社會適應能力和社會連結的質量。良好的社性健康能夠建立和維持積極的人際關係,並在社會中找到支持和歸屬感,在壓力和困難時期得到必要的幫助,進而提升心性健康,增加培育物性健康的動力。正如社交隔離(如新冠疫情時期)會對身心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強化社性健康對整體健康不無幫助。
「靈性」涉及個體對生命意義、價值觀和信仰的探索;靈性健康能賦予內心的平靜與滿足,並在面對挑戰時提供支持。具有信仰的人在面對逆境時,往往能展現出更高的心理韌性和適應能力。
或許準確地用字界定「身、心、社、靈」的意義,可助有心人按圖索驥,更完整地實踐全人健康生活;定期反思和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有助於達到更全面的健康狀態;醫者亦能更到位地施行全人關愛和醫治。
陳崇一(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執行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