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資本—自信


3047 期(2023 年 1 月 15 日)
◎ 生命教育 ◎ 龔立人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生命教育可以被理解為一種累積個人資本的教育。那麼,人須要甚麼資本?又這些資本對人的成長有何重要?

  簡單來說,資本有經濟資本,關注「擁有甚麼」,例如:物業、財政。人力資本關注「知道甚麼」,例如:經驗、教育、知識、技能。社會資本關注「認識誰」,例如:人際關係、關係網絡。文化資本關注「背景」,例如:家庭階層、社會階層、就讀學校。心理資本關注「你是誰」,其中Fred Luthans提出自信、盼望、樂觀、復原力等四個元素。靈性資本關乎「安心立命」,牽涉生命意義、價值與信念、德性與品格。就着不同資本,生命教育比較集中培育心理資本和靈性資本。心理資本與靈性資本有重疊地方,例如:盼望。但心理資本不必然培育生命意義、價值與信念、德性與品格,所以,一個有好心理資本的人,但可以是靈性貧乏。話雖如此,但這不等於說,我們可以看輕心理資本,因為靈性資本不是甚麼都包括。隨後幾期,讓我討論心理資本。

  心理資本所講的自信指「個人對於自我是否能夠達到成功之信心評價」。即個體對自己激發動機、認知資源,並在既定的環境中採取必要行動來完成特定行為的能力。第一,自發動機。自發動機不必然等於因有被指派任務,就不可能有自發動機。自發動機愈強,個人就愈投入,甚至主導被指派任務。自發動機固然是個人質素,但作為家長、教育工作者,甚至老闆如何提升職員的動機。利誘還是信念?第二,認知資源包括個人經濟資本、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的累積和運用。相對地,社會比較強調公開成績,但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有好的公開成績。這不一定與個人能力和勤力有關,因為核心可能是評估方法。因此,如何擴闊成績內容外,我們要考慮培育個人成就和成長。即在成績以外,人可以有成就。成長不是只靠成績。第三,執行能力要有智慧和知識,從而評估甚麼可以做和不可以做、甚麼時候做、如何做、如何對待行動失敗。這是辨識能力,其中也要有接受限制和挑戰限制的勇氣。

  如何不陷於自大和自卑,而恰當地建立自信?這與自發動機、認知資源和執行能力有關。那麼,作為家長、教育工作者,甚至老闆是否打擊還是建立人的自信?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城市心靈】

【天地人和】

【心靈絮語】

【意象傳真】

【教會及機構短訊】

【牧心世情】

【珠峰南麓譯經記】

【生命教育】

【窮遊世界學無窮】

【退休札記】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