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根可尋的一代


2972 期(2021 年 8 月 8 日)
◎ 城市心靈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新界西貢對出有個小島叫滘西洲,現在出名在於有個高爾夫球場,島的南端有個洪聖古廟,廟旁立有一個紀念碑,上面寫道:

  「莫華德英博士(生於一九一九年,終於一九八三年),曾在本區滘西漁民村服務三十五年,致力於漁民福利及生活,貢獻良多,深受漁民愛戴,謹此留念。」

  這位莫華德英女士(Barbara E.Ward),原來是一位來自英國的人類學家,二次大戰期間在英國及非洲黃金海岸(今日「迦納」)教學,至五零年來港,自此以香港為家,除在八十年代初曾任教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一直致力於香港社會的華人文化研究,尤對新界華人村落及粵劇等有興趣。

  華德英教授早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已指出,香港年輕人是「無根的一代」,原因是社會急劇發展,傳統中國文化幾乎絕跡,致令香港年輕人對家國文化缺乏歸屬感。她大力倡議香港各界保留新界地區的社會、文化和傳統,但聽者藐藐。

  其實華教授本人,自五十年代來港後就一直以新界滘西洲作為她的研究基地,她居住在村內一間小屋,與島上漁民為鄰,甚至與他們一同出海。曾經有一段日子,因為滘西洲所在的牛尾海是當時駐港英軍的操炮區,炮聲隆隆令島上居民甚為不便,砲彈亦曾誤擊島民及損毀漁船,華教授主動替島民請命,最後港英政府讓步,把操炮區遷往較遙遠的火石洲一帶。

  最近許多人把香港年輕人缺乏「中國心」及民族認同,歸咎於傳媒及學校教育,其實四十多年前早已有人指出,香港年輕人的「無根」是因為傳統文化的土壤太貧瘠。就以華教授生活了幾十年的滘西洲為例,田野沒有了、漁村沒有了、村民也搬走了、文化傳統恐怕亦已失傳,試問還何來有「根」可尋呢?

  不單是滘西洲,整個新界,以至整個香港,都沒有甚麼鄉土文化、中國文化了。諷刺的是,曾有一位白皮膚的英婦語重心長地勸諭我們要好好保留中國傳統,但親手扼殺這些傳統的,正是我們香港人。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咀嚼聖經】

【城市心靈】

【天角一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牧心世情】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福傳中華踏腳石】

【譯經隨筆】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