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就是多」?


2939 期(2020 年 12 月 20 日)
◎ 教學抗逆 ◎ 羅懿舒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操練少,成效多

  一般人相信在正常情況下,投資愈多,回報也愈多。在學習上,愈多學習時間,包括做功課、操練,成績就愈發理想嗎?近年在教育上享負盛名的芬蘭,卻抱相反信念,認為在教育時數上,「少就是多」(less is more)。故該國幼稚園及小學課時不長,功課不多,學習成效卻顯着!舉例:按二零一八年的PISA(國際學生評估計畫)閱讀表現數據,中國、新加坡及韓國學生的分數最高,但他們卻要花冗長時間學習。若把學習時數計算在內,芬蘭的學習效率是全球之冠!

  最近大埔一新校也擬引入芬蘭校園設計樣式,讓學生置身豐富的感官體驗空間,以配合STEAM的發展(註一),聽來也為之興奮。不過在注重硬件發展之餘,香港學校也可多思考如何在軟件先着手,使學生更投入學習。

  以下是善用軟件的一個經歷。近年學生對歷史科不感興趣是不爭事實,以為修讀該科要花長時間背誦史實。那麼學校可怎樣把「少」轉為「多」? 由於曾服務的學校有豐富的歷史文物,更是抗戰時的集中營及軍事醫院,經歷日軍屠殺事件等,故決定設立「文物徑」及「文物館」,組織及訓練同學成為導賞員,用兩文三語向外界介紹學校的珍貴歷史文物,結果效果遠勝預期。最振奮的是導賞員認為不需「死記硬背」,就可以用「第一身」去探索、感受歷史。發現歷史不只是談論過去,而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學習。當然,顯赫貴賓如多國領事,故宮博物館館長的參觀及讚賞,不但提升同學的榮譽感,也繼而激發他們的整體學習熱誠。

  能力少,支援多

  「少就是多」也或可解釋為:學習能力少,力有不逮的同學應獲更多支援。這樣合邏輯嗎?原來芬蘭的教育信念是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確信學習遲緩的人更需獲額外幫忙。

  這裏也有一分享。曾領導一新區學校,部分同學因基礎不穩,學習能力薄弱,故自我放棄,在課堂搗蛋是常態。但學校還堅持不放棄政策,把更多人力資源投放在這些學生身上,決定與青少年輔導機構合作,引入當年還在試驗的「少年綜合計畫」,結合野外歷奇訓練、小組及功課輔導等來協助他們。計畫確信同學首要培養自律,故安排如軍訓、攀山越嶺的嚴格體能訓練。喜見同學經驗體能挑戰成功後,自我形象也隨之改變,還可把自律轉移至學習上!雖然學校及機構要付出不少資源,但效果卻不容置疑。

  妥善設計課程、計算成效和資源運用確實是學校關注重點。對管理學校人員來說,雖然責任艱巨,但亦應善用智慧、盡力而為,成為「忠心有見識的僕人」,不負「主人所派」,「管理」得宜,(太二十四45), 好好造福下一代的莘莘學子,不辱天父給我們的教育使命 !

  註一:STEAM代表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藝術(Arts),數學(Mathematics)。STEAM教育就是集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多領域融合的綜合教育。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教學抗逆】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福傳中華踏腳石】

【譯經隨筆】

【閱讀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