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基督教看社會工作的一些基本價值觀


2782 期(2017 年 12 月 17 日)
  ◎ 文林 ◎ 吳水麗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 電郵推介 電郵 :: 臉書推介 臉書 :: 推特推介 推特
 

  社會工作除了有一套理論和方法外,也是一個很注重價值觀和專業守則的專業。

  社會工作的一些基本價值觀跟基督教的信念很相似,甚至可以說很多社會工作的價值觀是從基督教的信念發展出來的。社會工作有幾個基本的價值觀,就是:所有有需要的人都有權得到服務;人人都是鄰舍,不分彼此;建構一個宜居的社區是大家共同的努力;除致力在微觀層面協助個人和家庭外,也從宏觀層面倡導一個理想社會。

  社會工作是香港推行社會福利服務最重要的專業,而教會是自五十年代以來就是香港社會福利服務發展的主要力量,今天很多機構都是教會辦的,或是有教會背景的;教牧同工和社工在工作上也有很多互動。

  讓我們從基督教視角重訪社會工作的一些基本價值觀,使基督教社會服務能堅守我們的初心。

  「罪人」與「被罪者」

  社會工作其中一個基本價值觀是協助所有有需要的人。說到協助所有有需要的人,我們很容易理解為不分男女、老幼、種族……,只要有需要就加以協助,這個立場容易理解,也不會面對太大的挑戰。

  但社會工作所說的「所有有需要者」還指不論這個人的對錯,換言之不論是受害者或犯錯的人,只要有需要就同樣會給予協助。例如在家庭暴力的個案中,被虐者固然有需要接受協助,施虐者也有需要接受協助。社會工作者不是審判者,不須判斷在某情境或事件中某人行為的對錯;只要那人有需要,社會工作者就提供協助。

  我們提供協助是接納有需要的人,不論是受害的「被罪者」或犯錯的「罪人」,但這並不表示同意或接納有關的行為。

  福音書記載(約八1-11)有人帶了一個淫婦來問耶穌是否要用石頭打死她,耶穌向他們說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結果眾人都離開了,其後耶穌對那婦人說:「⋯⋯我也不定你的罪,去罷,從此不要再犯罪了」。上主的醫治和恩典臨到那些遭遇困苦和受迫害的被罪者,但同時也臨到那些作惡犯錯的罪人。上主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這信念正正體現在社會工作的其中一個基本價值觀—協助所有有需要的人。

  社會工作提供服務時不會考慮一個人是否值得協助,只要是有需要的人士,就是社會工作者協助的對象。

  誰是我的鄰舍?

  在人與人的交往中,親疏有別是很普遍的現象,但專業社會工作服務卻不容許有這種區別。對所有接受服務的人都要一視同仁,不應因為是親友、是同事、有某種關係或他的社會地位等而有不同的待遇。

  耶穌對鄰舍的論述(路十23-37)帶給我們一些啟發:當耶穌提到愛鄰舍時,有人問祂誰是我的鄰舍?耶穌就講了一個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有一個猶太人在路上被強盜打傷,他同族的宗教人士和社會上受尊敬的人經過都沒有給予任何援手,惟獨是有一位撒瑪利亞人經過,立刻給他妥善和全面的照顧。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這兩個族羣之間有很多恩怨,平素不相往來;耶穌講完這故事就問:「⋯⋯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

  耶穌帶出的訊息是:別用親屬、朋友、宗教、社會地位和族羣等來決定誰是你的鄰舍,全人類都是鄰舍,這個理解是社會工作視所有接受服務的人一視同仁的基礎,因為我們都是每一個有需要的人的鄰舍。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社會工作主要的職能是協助個人與家庭面對問題,增強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把他們和適用的社會資源連結起來,提升他們的潛能。社會工作也肯定人際關係和社會環境的重要,因此也致力促進建立人際關係,提倡互助的義務工作精神,與及建構宜居的社區。

  「助人自助」是社會工作的一個重要原則,意思是協助服務使用者幫助自己,但這並不是讓服務使用者單獨一個人去解決自己的問題。

  在協助服務使用者自助的過程中,社會工作者會調動資源(例:安排社區飯堂供膳給弱老)和協調各有關持份者(例:聯絡弱老的子女商議在飯堂例休的日子安排不同家人輪值送餐),以增強服務使用者幫助自己的能力(例:弱老因有穩定供膳,可以繼續留在熟悉的社區安老)。所謂「自己」,不單是指個人,也包括他的自然系統(如家庭、親戚、朋友等),所以社會工作其中一個基本價值觀是重視人所處的社會環境。

  社會工作致力促進建立人際關係,營造一個健康和可持續的社會環境,讓人在其中生活和發展。社會工作主要用的方法除了個案工作和小組工作之外,還有社區工作。傳統的社區工作方法是首先調查和分析社區的問題,然後組織社區的居民一起解決。但今天的社區發展方法多不再從社區問題開始,而是從社區資產開始。根據這優勢視角,首先會調查和分析社區有甚麼資產,然後組織社區中的居民一起改善社區,促進居民的互助精神以共建一個宜居的社區。

  人與人的互助精神是社會工作的一個核心價值觀,也是基督教信仰的一個核心教導。基督教信仰講人與人互助的最重要基礎是我們同是天父的兒女;保羅呼籲哥林多教會學習馬其頓教會捐助耶路撒冷教會的論述(林後八1-15),最能道出人與人之間互助的原委和背後的精神。他說:「……不是要別人輕省,你們受累,乃要均平,就是要你們的富餘,現在可以補他們的不足,使他的富餘,將來也可以補你們的不足,這就均平了。」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人間」與「天國」

  社會工作是個實用性很強的專業,主要的關注是微觀層面助人過程的介入,但這不是說社會工作不關心宏觀的社會問題。社會工作關注加強人際關係,致力推動預防和減少困境與痛苦,因此社會工作也關心社會政策的完善、社會保障的推行和參與天災及危機事件的救助。

  正如一位醫生日常的工作是治療病人,但醫生也會關注和參與公共衞生和醫療制度的工作。雖然社會工作日常做的是一些很具體關於個人、家庭或社區的問題,但社會工作也有對理想社會的憧憬。

  社會工作的理想社會有點兒弔詭:在其中基本民生所需得到保障,人們的潛能得到充分發展,社會安定繁榮仁愛公義;所以在這個理想社會中,人民不再需要社會工作。這幅理想圖畫,直似人間天國。

  基督教信仰對「天國」的論述可溯源到舊約聖經,以色列人期盼着一個盛世,在其中「刀要打造成犛頭,槍要打造成鐮刀,這國不舉刀攻擊那國,他們也不再學習戰爭。」(賽二4),社會充滿和平友愛,「豺狼必與綿羊羔同居,豹子與山羊羔同臥……」(賽十一1-10)。在新約時代耶穌把未來的天國連結於今世的人間。天國始於人間;人間指向天國。福音書記載(路四16-21)耶穌剛開始工作時,祂引用了舊約經文宣告說:「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祂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遺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這是耶穌的使命宣言,也可以說是一幅天國藍圖。

  藉着耶穌,天國已在人間開始;同樣藉着耶穌,我們期盼天國在未來的完全。

  社會工作和基督教信仰對人間的理想社會的觀點很相似,這是基督教辦社會服務的共同基礎。

  吳水麗(香港基督教愛華會 事工發展委員會主席)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特稿】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廣蔭頤養】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




Card image cap

聯會歷史文獻

連結瀏覽
Card image cap

「香港基督教醫療服務發展歷史」

連結瀏覽
Card image cap

「基督教與香港」講座

連結瀏覽


《基督教週報》版權所有
地址:九龍聯合道140號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大樓
電話:23374171 · 電郵:info@christianweekl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