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大非大的日子


2779 期(2017 年 11 月 26 日)
◎ 平視人生 ◎ 李灝麟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做四年工放一年假,容許停薪留職,你渴望嗎?

  那倒不錯。假如每月人工二萬多,慳慳地,四年不難儲備半桶金。接着一年,毋須朝七晚六,生活要多寫意悉隨尊便。

  逢四放一,法國就有。返四天放一天,或者四星期後抖一星期,又或四年之後休假一年,絕非痴人說夢。當我慨嘆香港乏善足陳,友人卻行出了另一條路。

  友人工商管理畢業,踏足商界穩打穩紮,十年過後卻毅然報讀人類學碩士課程,一心當個全日制學生。他要請辭,栽培了他五年的公司沒有抱怨,收過辭職信後旋即挽留,提出一年停薪留職的反建議──「讀完書後再回來。」

  不禁想到雞與雞蛋的問題:先有某種制度陶造某種人生?抑或某種人生助長某種制度?友人踏出第一步,公司酌情處理,倘若多人踏這一步,不難行出新的制度,如魯迅所言,「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其實除了法國,荷蘭礙於經濟蕭條,自八十年代開始亦由政府帶頭推動四天工作週。四份工由五個人來做,少收一點人工,多回一天假期,失業的人自然銳減。這種非全職工作模式已經蔚然成風。不坐在辦公室裏,不見得效率受挫。今天的荷蘭生活水平高,更不時獲選全球最宜居的前列城市,該國的小朋友更被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譽為全球最快樂的。社會學家Juliet Schor借鑒這個國際經驗,在著作《新富餘 : 人類未來20年的生活新路徑》提出「八折工時解決方案」(the 80 percent solution),既可平衡工作與生活,原來多一點心靈閒暇,我們愈發減少物慾追求,便可減低生態足印了。

  人生有一定的規律嗎?譬如,畢業──打工──拍拖──結婚,勾勒了多少人的生命歷程?我喜歡「moratorium」這個字,解作「中止期」(period of delay)。衝啊衝,就是缺少了停下來想一想的機會。二十至廿九歲的人,愈來愈不安於現狀,西方有學者索性拋出新的發展階段,稱這年齡階段的人為「初顯成人」(emerging adults),不住探索新的自我可能。也許,一個理想的社會,應該容讓每一個人也可擁抱這種似大非大的日子。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

【閱讀轉化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