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非商品


2755 期(2017 年 6 月 11 日)
◎ 路德的蘋果樹 ◎ 張振華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或者,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救恩―並非商品」、「人類―並非商品」和「大自然―並非商品」這三個題目。如果有一天,我們不幸地實踐着「救恩是商品」、「人類是商品」和「大自然是商品」的話,這個世界會變成怎樣?所以,世界信義宗聯會正正是從全球的處境看到了這個危機,於是提出了在極度商品化的世界裏,有三樣東西―救恩、人類和大自然都不可商品化,不可被視為商品般買賣。

  將事物商品化,甚至到達極端商品化的程度會是怎樣?我們作為香港人,一定非常明白這個道理。在納米比亞大會期間,有部分時間是小組分享。有一次大家一起祈禱,分享自己所屬地方的事情,印尼的同工分享與伊斯蘭政府的相處是非常具挑戰性的,不單在信仰自由方面,也在政治、民生、經濟和文化生活等層面。另外,冰島的同工分享的是「溫室效應」對他們的生活造成了影響,他特別提到冰島上很多動物都難以生存下去。到我分享的時候,我說:「香港的住房非常昂貴,我們的青年人很難置業安居……」這時有一位來自納米比亞的組員說:「在香港,樓房是不是一幢幢很高很高的?」在他眼中流露出又驚又喜的眼神。我說:「是的,而且愈來愈高,甚至有五、六十層,高到我也不敢站在上面向下望。」突然我轉念問他們:「你們猜在香港的樓房,一平方呎要多少錢呢?」我指着一張A4紙說。他們全都笑了,因為他們全都聽過香港的樓價很高,但卻又不知道高到甚麼地步。我催促他們:「一平方呎要多少錢呢?」納米比亞的同工猶豫地問:「是十元美金嗎?」我心一轉:七十八元港幣一平方呎?我覺得真的不好意思,非常的不好意思,因為這條問題真的是「make them fool」了。我一直推他們向上估算,由一百、到三百、五百,最終他們說是一千美元,在他們心目中,這已是一個極限了。我說還相差一倍,他們都瞪大了眼,每一個人都瞪大了眼,對,平均是二千美元一平方呎,港幣一萬五千元。

  香港的樓房不止是商品買賣的交易,而是在地皮的買賣上已經進行「價高者得」的做法,而新樓宇推出市場定價之時,發展商預計到有一大批非常富有的潛在買家能負擔得起,於是價錢是定在能以儘量高價都能銷售到出去而訂定,哪管你一些沒有這般購買能力的升斗市民。如此,在二、三十年的催谷下,樓房本是市民生活的必需品,漸漸變成炒賣的商品。甚至到了今天,香港人已漸漸認同了樓房不是幸福生活的權利,而是商品。不單是商品,而且是極奢華的商品。我們生活中的必需品慢慢變成高價商品,這樣,所有人都被「捆綁」了。

  在過去,絕大部分的香港人,都是「捆綁」自己未來二、三十年的光陰來購買一層樓,建立一個家。但今天,已經殘忍到絕望了。有一次看到一個電視特輯,講到一對小夫妻要組織家庭,但要租用一些劏房,到晚上洗澡時,妻子在大廈內的公共浴室裏洗澡,丈夫就在外面守候。看到這裏,心也酸了。但我們可以做的又有多少呢?一切歸因於人性的貪婪。所有參與炒賣的人都看得到我在電視上看到的情況,但何時他們肯承認自己要悔改?樓房不是用以炒賣的商品,而是市民大眾的必需品,是幸福生活的權利。並非商品─這是教會改革運動當下基督徒要不斷學習的思想教育。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信仰通識】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智慧男本】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