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途」青年論壇
 反思與貧窮人同行


2755 期(2017 年 6 月 11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香港貧窮問題嚴峻,基督徒應如何與貧窮人士同行?香港神學院、使命公民運動及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於五月二十七日舉辦「窮途」青年論壇,有基督徒分享以個人身分在社會中表達對貧窮人的關注,亦有機構透過推動教會資源與貧窮人同行。

  香港神學院聖經科副教授梁俊豪博士分享,聖經時代的慈惠工作主要有兩個基礎,包括是出於幫助同胞或弟兄,人與人之間有結連;以及神在背後施恩,首先作出示範,信徒因受恩而再施予他人。他續言,聖經時代的慈惠工作有好些命題或與信徒想像的有所差距。「聖經並沒有消滅貧窮的想法。」他指,申命記清楚提到地上的貧窮人不會滅絕,舊約拉比更認為神容許財富不均,是要給予信徒贖罪機會。

  慈惠工作在當時亦被制度化,例如舊約律法要求收割時不可割盡田地的角落及每三年需要捐出財產十分之一,甚至訂立貧窮線用作申領慈善捐助,以制度確保豐富的人施予給窮人。「耶穌和初期教會更鮮明地照顧結構性貧窮的人。」他說,舊約文獻較少提及殘疾人士,福音書卻經常記載,而耶穌的慈惠工作並非停留在「一餐兩餐」的層面,又是關心屬靈,革命性改造人,讓他們可以重新進入聖殿中。

  梁俊豪重申初期教會有不少慈惠工作,但受助者多是自己人,「初期教會經常探望被監禁的人,但所探望的人都是因信仰而被監禁。」而轉捩點出現在公元二、三世紀,分別爆發了兩場大瘟疫,基督徒奮不顧身照顧患病的人,而令自己染病身亡,「這時基督徒才突破信仰框架,慈惠工作不再限於自己肢體身上。」

  實踐平等分享 慎防有毒慈惠

  平等分享行動核心成員冼嘉儀分享,該行動並非基督教組織,但以實踐天國價值為本在社區中推行理念。「行動不需要一個特定時間,行出行入也能做到。」她強調行動是一盤「散沙」,成員散落在各區,透過派飯盒、禮劵、飯劵、月餅等物資作為媒介,關顧身邊有需要的人。過去曾有參加者派飯時因婆婆挑三揀四而感到憤怒,他們則提醒「選擇權」是維持平等重要的價值觀,重新教育真正的平等分享。她指出參與行動是因為相信耶穌的福音是關注羣體現世生命的福音,因此信徒要盡力在不公義的地上實踐天國價值。

  關懷無家者協會資深社工何偉圻直言,不時會收到教會來電,要求即時取走剩餘食物和物資,「如果想起貧窮人是某種救濟,會不知不覺進入『有毒慈惠』。」他認為,教會的社關仍留在物資層面,舉例如近期流行「派鞋盒」,裏頭裝着相機、毛巾、記憶棒等禮物,貧窮人根本不適用。他強調關懷貧窮人涉及靈性層面,而且生命平等,「在貧窮人身上我找到貼近基督的經驗,原來與他們一起經歷是有福的,從中經歷到信仰。」

  何偉圻認為教會充滿資源,例如社交、專業、興趣和儲備,可以按教會會友的恩賜回應社區。該協會見近年租金高企不下,嘗試邀請教會撥出物業廉價出租予貧窮人,惟吃了不少閉門羹。「生活就是代表信仰的呈現。」他認為,七、八十年代教會積極在社區表達關懷,但今日因各種利益考量而離開。他鼓勵教會釋放財產空間,如有教會願意在寒冷天氣警告下開放給無家者暫避,會友更連夜沖茶照顧需要。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信仰通識】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智慧男本】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