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良好親子關係
 有助防止青年自殺


2755 期(2017 年 6 月 11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青少年及學童自殺問題嚴重,在選擇放棄生命前,往往感到很強的無力感和挫敗感,部分或會發出一些求救訊號,如能及早識別或可避免悲劇發生。明光社已於五月二十四日,在該社舉辦「如何辨識青少年危機及求救訊號」講座,美國加州持牌執照臨床心理學家黃偉康博士指出,面對青少年自殺危機,父母角色最為重要。

  反思教導子女方式

  黃偉康博士開宗明義指,父母處事為人、個性、教養子女的方式、夫妻關係都會構成下一代的危機,所以談及青少年自殺問題,家長首先要檢討自己。他表示,輔導員透過問答可了解家長對於情緒反應的廣闊度,如廣闊度不足,未必能夠與子女有效溝通。「一個健康家庭應該是有笑有淚,可以與子女的情緒有共鳴。」

  此外,不少父母親喜歡以下一代的成就去肯定自己的身分,例如子女考進名校令父母感到有體面等,他提醒家長應注重子女的做事投入度而非考試分數,避免讓他們覺得父母着重成績多於對他的愛。同時,黃博士留意到現今家長大多不容許子女犯錯失敗,令他們長大後變得脆弱,不懂怎樣解決困難,難以面對挫折。「如果子女不是做傷天害理的事,可讓他們犯錯,不需要替其善後,否則『照顧』得太好,只會令他們覺得一切理所當然。」這樣才可使子女承擔後果,緊記過犯。

  數年前,一名十一歲女生稱自小三起已有學業壓力,常閱讀死後世界的互聯網小說,更自行在網上評估自殺風險量表並找社工傾訴,甚至簽下不自殺契約,但仍於數天後跳樓身亡。事件中,黃博士分析制止別人自殺並非靠契約或理性分析,而是靠人的感情和關係,所以父母不可斷絕與子女的關係,如子女具隱性自殺傾向,未必會跟父母訴說,即使知道也未必能夠阻止。

  家長角色尤關重要

  黃偉康博士解釋,具隱性自殺危機者的內心痛苦,從外表上未必能夠察看,自殺前也未必有明顯先兆,因此必須倚靠身邊人作長時間溝通與交流,家人正是重要的角色。他重申,不自殺契約須倚賴彼此的依戀關係及情感才有效力,建議父母可在遊戲對話中與兒童建立關係,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彼此存在依戀關係才能減低自殺風險。

  他又提醒家長切忌「囉唆」,因只會加強子女的無助感和降低自信,同時會對父母產生討厭感。長久下去,這些情緒會內駐在兒童心裏,開始對父母的傷害感到麻木,不再表達情緒感覺,又或會故意做一些令父母傷心的事情。他建議,若子女已對父母麻木,當留意到其自殺傾向時,不能再說自殺令家人傷心,而是要喚醒他們對身邊事物的依戀關係,如寵物等。

  至於教會方面,他直言教會存在是社會的唯一盼望,因教會是新的家庭羣體,而羣體有治療作用,能夠讓人變好,所以教會應成為一個安全、接受罪人得醫治的地方。他又建議,牧者可邀請有專業背景人士舉辦講座或活動,與信徒正面探討精神問題,又可於主日崇拜講道宣講有關「生死」的議題,加深會眾對這方面的認知。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信仰通識】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智慧男本】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