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島上的四頭人


2741 期(2017 年 3 月 5 日)
◎ 傳道故事 ◎ 潘凱玲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我家住長洲,八十後,堅實香港人,但因某些經歷,德國成了我的第二故鄉。我週末的稱謂是「傳道」,平日被呼喚得最多的是「媽媽」,路上別人都叫做「師母」,但暗地裏的身分是「學生」。所以,我形容自己是小島上的四頭人,因我擁有四個不同的角色,同時鍛練着我四個不同的思維—傳道、師母、神學生、母親。

  大學一年班蒙召、踏入戀愛,畢業後在政府工作,不久便結婚進神學院。三年神學啟蒙期後隨外子到德國進修,最後成了宣教士。經過六年的跌跌碰碰,回港後就變成現在的四頭人。人在世界,每個人都有很多身分,身上掛着很多不同的頭,用不同的思維,去應付不同的角色。有人會用戴帽子去形容這些角色,不同時間就換上不同帽子。但我覺得這比喻未夠好,除未能反映不同角色的分量,同時未免有些分裂。雖然這些角色未必經常同時出現,但背後的思維和價值卻一直存在,影響我們每一個決定,亦決定我們是個怎樣的人。

  所以,「整合」從來都是人生不斷要做的功課和學問。人生的不同階段、不同的工作或生活環境,除了去適應和努力經營,還需要很多時間坐下來收拾整理。要「思前想後」,人生才會走在正確的方向和上帝的計畫之中。所以,從德國回到小島後,第一件事便選擇再次做回神學生,希望去梳理一下在德國宣教時未解決的疑問、還未做好的反省,忘記一些需改掉的陋習和個性,整合一下上帝一直以來的帶領。我想,這應是作為「蒙召者」一個不斷回應呼召的必然行動和成長過程。

  想起彼得被主耶穌多次呼召,從部分時間到全時間的跟從(約一40-42、路五1-11);從自我中心的愛到提比利亞的愛(太十六21-24、約二十一15-22);從漁夫到門徒,再重操故業和成為使徒,當中肯定有不少回顧和整合,需要極多的學習(learn)、捨棄(unlearn)和重新學習的地方(relearn)。正如未來學家和社會思想家艾文•托佛勒(Alan Toffler)所說:

  「廿一世紀的文盲不再是不懂讀與寫的人,

  而是那些不懂學習、忘記、再重新學習的人。」

  我相信,「整」與「合」不單是上帝給傳道人,更是給每個基督徒的神學功課。但願我能好好整合上帝給我的這四個頭,像大腿前側那組「四個頭」(quadriceps)的肌肉一樣,繼續為主奔走。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聯會新會堂巡禮】

【信仰通識】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智慧男本】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