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觀與偏見


2741 期(2017 年 3 月 5 日)
◎ 信仰通識 ◎ 許立中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我曾經在別處分享過一個經歷:孩子還在讀小學的時候,有一次我們經過尖沙嘴海防道的清真寺。有意識以來就被帶返教會的孩子不解地問,為甚麼他們會拜這個?就彷彿那是很不可思議的事。我也就老實地向他解釋,就像我們認識那些拜偶像的人,他們自出娘胎就生活在這個宗教之中,這個宗教也就有如他們呼吸的空氣那麼自然。我倒記不起我有沒有加上這句:就好像你自小就被我們帶返教會那樣。當然,為免混亂他單純的思想,我連回教徒同樣敬拜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上帝也沒有向他解釋。

  孩子長大了,經歷信仰上的掙扎。媽媽告訴他,他已經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大可以作出屬於自己的判斷。孩子苦笑回答:你知道嗎?其實我已經沒有選擇。媽媽起初有點大惑不解。想深一層,他的意思是自己自小已被灌輸一套價值觀,這套價值觀已經成為他審視事物的內在法則;而即使他排斥這套想法,他也是在自己那套根深蒂固的參考框架內排斥它。也就是說,就算他要反對它,他能夠援引的,也離不開這套想法。

  其實這也絕對不難理解。尼采和馬克思就是最佳的實例,他們所追尋的,豈不就是他們所屬的宗教羣體未付的帳單?

  推遠一點,倘若我們出生於加爾各答、尼泊爾或拉薩,我們會發現自己坐在一條不同的船上,因着完全不同的風俗習慣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去過一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我們走過的地方愈多,就愈明白到沒有人可以站在一個完全中立超然的位置,彷彿置身事外地對事情進行比較和判斷。

  因此,無論我們怎樣幻想「放下自己」去體驗別的宗教或文化,我們都總是帶着自己原本的信仰傳統去體驗它們。正如不少宗教比較的學者都會同意,所謂的中立觀察者,實際上還是有一些基本立場的;而就算他們的立場並不明確,他們對信仰仍有一種自己的觀念。

  明白到沒有人能夠擺脫自己的觀點,比起假裝自己有一套超然物外的觀點,更有指望作出相對地公正的判斷。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聯會新會堂巡禮】

【信仰通識】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智慧男本】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