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模式、家庭關係與子女價值觀」研究
 良好親子關係助提升子女抗逆力


2699 期(2016 年 5 月 15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青少年自殺問題引起社會關注,如能從家庭教育入手,建立良好親子關係,往往能防範未然,避免悲劇發生。維護家庭基金、香港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基督教信義會社會服務部與和富社會企業,已於五月七日舉行二零一六週年論壇,主題為「家庭價值觀的兩代承傳:矛盾、挑戰和出路」,多位學者、牧者及對親子教育有經驗者均分享建立孩子價值觀的心得和建議。同時,會上公布「管教模式、家庭關係與子女價值觀」的研究結果,顯示父母的管教方式直接影響兩代人的關係,從而影響子女的品德和抗逆能力。

  研究於本年初進行,共收集三百七十二個家庭的數據,訪問對象為十二至十九歲的中學生及其父母。香港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樹甘博士指,父母管教模式主要分為「依賴導向」和「表現導向」,意思是父母通過心理控制,讓子女趨向倚賴他們或遵從自己的成就標準。研究結果顯示,父母認為自己不多採取「表現導向管教模式」,但子女卻覺得父母採取這管教模式。在雙方關係上,兩代人的看法同樣存在差異,如父母認為與子女關係不錯,子女卻較少感到雙方正面的關係。 此外,父母以為子女的心理抗逆能力頗高,其實子女自我感受的抗逆力較低。

  研究亦分析了父母管教模式、家庭關係和子女表徵的關係,發現採取「依賴導向心理模式」愈高,將導致家庭關係愈趨負面,子女的品德和抗逆能力也會下降。相反,若子女感到家庭關係正面, 其品德和抗逆能力亦會提升。「父母要減少採用『依賴導向管教模式』,先要作自我察覺,減少容易令子女與父母產生負面關係的行為,建立彼此關係。」

  教會角色與使命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胡志偉牧師指,教會在傳承家庭價值觀方面有五個角色:第一是「靈性力量」,教導信徒家庭價值,培育信心、忍耐等美德,應對外間挑戰;第二是「親職教育」,向父母提供教育資訊,幫助他們做好教育子女的任務;第三是「支援轉介」,不少教牧同工擁有輔導知識和經驗,也可將問題家庭個案轉介專業人士;第四是「跨代同行」,建立安全和信任的成長空間,讓不同年齡人士結交朋友,建立感情;最後是「表露脆弱」,承認每個家庭都非完美,教會需幫助家庭成員表露真實感受,學習溝通。

  要建立一個「凡事都能分享」的家庭氣氛非朝夕之事,教會可如何幫助信徒將文化帶到家中?他表示,不少教會都會組織同期結婚的教友為支援小組,婚後幾家人一起崇拜、讀經和分享。很多家庭趁長假期出外旅遊,教會可印製靈修小冊子,供父母子女旅程中靈修之用,「重點是鼓勵一家人跨代進行,正如崇拜也不一定分齡牧養,這種做法(跨代崇拜)在北美教會十分流行。」

  父母任務與挑戰

  資深傳媒人張笑容引述坊間調查指,母親較強於心理控制,例如對子女說「再唔讀書就唔俾飯你食」,「這其實是恐嚇,令小朋友非常悲觀,但父母講完轉眼就忘記,子女卻銘記於心,甚至長大後發現有童年創傷。」因此她認為,家長教育最重要是管教孩子行為,但不能控制其思想,尤其踏入中學階段更要以身教影響他們。

  她指,現今父母着重子女參與學術活動和補習,卻忽略了品德教育。「子女成功與否,不只單看學位,品德也十分重要,因為其處事手法及人際關係同樣影響將來發展。」她強調,子女將來仍有不少機會進修學術知識,但品德教育卻有年齡限制,應趁子女年紀小時多加培育。她又分享近年在不同學校進行家長教育的經驗,留意到低收入家庭往往出現更多負面情緒,反映基層學校更需要家長教育。「但實況是,出席家長講座者大多是中產,低收入家庭父母卻因工作或其他問題,不出席這些活動。」政府近年推行生涯規畫,她認為即使再多參觀公司機構的活動,也無法取代家長的角色,因父母是孩子人生第一個扶助他成長的生命導師,家長在生涯規畫中應佔一主要角色。

  有利集團有限公司副主席黃天祥則分享為人父親的經驗,他表示子女沒有足夠人生閱歷進入父母的世界,因此只能放下身段,與他們建立共同話題,這樣孩子才願意敞開心扉溝通。他又強調父母不應是孩子的朋友,父母天職是要告訴他們對錯和道德觀,當中信仰顯得尤其重要,因有助彼此建立共同價值觀及道德標準。「價值觀是活出來的,所以為人父母必須言行合一,以身作則。」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性」在反思】

【信仰重尋】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圖像春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行動】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道在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