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思扶貧與福音
 教會應植根社區


2697 期(2016 年 5 月 1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關懷弱勢一向都是基督徒的使命,在貧富懸殊的香港,貧窮似乎成了社會的嚴峻問題,教會在服侍弱勢羣體時,有否思考扶貧與信仰的關係?教會關懷貧窮網絡與建道神學院已於四月十二日,假基督教牛頭角潮人生命堂舉辦「兩條腿走路─扶貧與福音」講座。建道神學院院長梁家麟直言,教會最大的資源是人,應鼓勵信徒於所在地區進行服侍,並且學像耶穌多以愛心憐憫有需要的人。

  梁家麟先為貧窮下定義,解釋絕對貧窮是指缺衣缺食,生存條件匱乏;相對貧窮則是指在特定社羣內,收入低於標準的階層。因此相對貧窮嚴格上不是貧窮問題,而是與公平公義相關,要是貧富懸殊嚴重,民怨上升,對社會穩定性將造成極大影響。據國內學者測算,中國堅尼系數(反映貧富懸殊的指標)已超過0.5,香港二零一二年的堅尼系數更高達0.531, 為全球已發展地區中財富最不平均。「因此,香港面對最大的問題是相對貧窮,就是貧富兩極化、社會資源分配不公義等問題。」

  上帝愛窮人非不公

  聖經說上帝是窮乏人的上帝,衪偏愛窮人,梁家麟解釋這說法是針對社會上的成見而發的,因當時許多人相信富人得到上帝特別賜福,窮人則是被上帝忽略甚至咒詛的一羣。他強調聖經拒絕這說法,因聖經宣告貧窮非由上帝註定,窮人的存在是人們犯罪,違背上帝旨意的結果。他又提到聖經表示窮人身分不是卑賤,要求我們善待窮人,尤其在教會生活裏不可歧視他們。「所以上帝偏愛窮人並非不公平,衪只是將社會傾斜的情況修正。」

  此外,他認為聖經對扶貧有四大原則,第一,上帝關心缺乏和有需要的羣體,也要求信徒和衪一樣,至於行動的細節安排是次要的。第二,關懷貧窮應超越種族、法律、道德甚至宗教的考慮,因耶穌關懷的邊緣羣體不少都有道德問題。他又提到憐憫動慈心是針對當下情況,就像浪子比喻中父親接納小兒子一樣,毋須追究造成今天景況的原因。第三,若幫助人擺脫困境便需考慮造成問題的原因,但強調基督徒應幫助人脫罪而非專為定罪,因我們傳的是福音。第四,聖經強調兼及,即不單顧及自己,也要顧念他人的事,正如上帝愛以色列人也愛其他人。

  聖經回應貧窮問題

  面對絕對貧窮,梁家麟指教會的應答是分享精神─有資源的弟兄姊妹與人分享,如贈衣施食、給予醫療和臨時居所。《馬太福音》二十五章三十一至四十六節,耶穌也在比喻中提出一連串要求:「有人餓了,我們給吃;有人渴了,我們給喝;有人赤身露體,我們給衣;有人生病,我們探病甚至贈醫施藥;有人坐牢,我們探望。」他表示從初期教會開始,教會一直扮演慈惠的角色,更有針對性的基督教機構從事有關事工,只是做得未必足夠。

  至於相對貧窮方面,他認為其引發的公平公義問題,是基督教信仰所關注的,故聖經要求人遵行上帝心意,追求「均平」,又反對土地資源過度集中。他舉例指,《利末記》與《申命記》都提到賺錢要留有餘地,收割時掉落的莊稼需留給寄居者與窮人,此外也提到僱主要給予工人休息空間和不得拖欠工資等。惟他坦言,教會面對相對貧窮能做的事不多,因問題牽涉全球經濟生態等重大課題,非個別國家或人力可以解決。「聖經雖然沒有解決相對貧窮的方案,但卻有許多亮光指向普世不公義的問題,讓我們思考如何改正今天不合理的情況。」

  教會必須回歸社區

  梁家麟表示,昔日香港教會不少服務倚靠國際性機構外援,萬一機構撤資便轉交政府接手,服務與堂會分割,參與成員許多都不是基督徒,更難言福音見證。今天教會的危機則是與社區割裂,自成一角,與外面世界無必須的關係,友誼佈道更極大程度是脫離社區,同時也不以基層為對象。因此他強調,堂會必須以所在地區為固定工場,植根社區,認定一個教區與傳道區,專注服侍某個社羣。「教會最大資源是人不是金錢,最強的是業餘層面的參與而非專業人士,所以堂會應鼓勵信徒從事非專業性、以堂會為基礎的社會服務。」他補充,堂會應積極思考如何開展緊急援助性、開拓性和補充性的扶貧服務,回歸社區才是教會的出路,這與教會的福音使命是密切相關的。

  基督教福臨教會黎振滿牧師、基督教迦南堂鄭家輝牧師則分享多年於前線服侍的經驗,探討如何幫助教會展開關懷貧窮服侍,講座約二百八十人出席。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雲彩見證】

【「性」在反思】

【信仰重尋】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圖像春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道在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