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尖沙咀潮人生命堂之今昔


2671 期(2015 年 11 月 1 日)
◎ 香港教會巡禮 ◎ 鄭嘉恩、楊國姿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一切從「旅港潮人中華基督教會」開始

   「基督教尖沙咀潮人生命堂」(下稱尖潮)自一九三八年創堂至今七十七年,起源於一羣來自潮汕的基督徒來到香港經營抽紗業,因環境陌生語言不通,信仰備受挑戰。蒙神恩典,得到宣教士懷敦幹醫生的鼓勵,信心重燃同心建立教會,終在一九二三年成立「旅港潮人中華基督教會」。

   「旅港潮人中華基督教會」留意到尖沙咀有不少潮州人居住,而且商舖林立,認為是設立佈道所的理想地點,遂於一九三八年四月三日正式在尖沙咀成立佈道所,每逢主日上午舉行主日學,下午崇拜,晚上舉行祈禱會,並於一九四一年改名為「旅港潮人中華基督教會尖沙咀支堂」。

   四十至七十年代:自立購堂、發展支堂

   日佔時期,戰亂所及,聚會被迫停止,教會人口經歷驟減。重光後,不少在日佔時期離開的信徒紛紛回港定居,聚會人數急劇增加,在一九四六年新加入教牧同工後,教會的牧養風格及治會原則亦出現調整,當時教牧經同心禱告以及商議後決定以「生命堂」作為名稱,意思是:「信耶穌最重要是有生命。」

  一九四八年底,購得教會現時所在的堂址「尖沙咀寶勒巷二十五號」。有了固定的堂址,尖潮開始積極發展事工:除借出場地供其他福音機構作聚會之用外,亦因應五十年代兒童教育的需要,開辦幼稚園及增辦小學。

   尖潮同時亦開始計畫進一步拓展在京士柏、何文田一帶的福音事工,發展佈道所、聯家聚會,以及婦女識字班。一九五八年,位於迦密村街的京士柏佈道所正式改名為「基督教尖沙咀潮人生命堂京士柏迦密村支堂」,堂會同時獲政府批准建校。六十年代,該區會友被安排遷至牛頭角區、甚至播散在九龍不同區域,為尖潮後來發展新蒲崗支堂及牛頭角支堂奠下了基礎。

   八十至九十年代:聖堂重建、再建支堂

   八十年代,總堂因聚會人數增加,地方不敷應用,於一九八六年策畫將舊堂拆卸重建,一九八九年新堂落成後,教會亦開始尋求在尖沙咀區外發展福音事工。正好本堂會友剛出任沙田廣源村龍崗會黃耀南小學校長,而且亦有心志在校內發展學生福音工作。一九九一年借用該校成立「基督教尖沙咀潮人生命堂沙田支堂」,以年輕的家庭、青少年人、兒童和家長為主要對象。為配合教會事工發展,沙田支堂於二零一零年租用小瀝源都會廣場成立福音中心,並於二零一三年底借用沙田台山商會中學作主日崇拜之用。

   千禧年代 : 分堂崇拜、社區關懷及建立新聚會點

   踏入二千年,尖潮的事工進一步擴展,二零零六年開始在主日增設早堂崇拜,並提供潮語、粵語和英語的即時傳譯。二零一零年,有感於教會在推動福音事工的同時,亦應關心福音對象心靈健康的需要,因此成立「生命培育資源中心」作為尖潮向社區延伸的平台。中心主要透過服務及講座幫助和接觸教會以外的人士,又與不同社福機構及區內慈善組織合辦活動。堂議會於二零一二年成立社關部,專責統籌中心的事工,開展幼兒教育服務,善用教會地域及資源,推廣品格、藝術及家庭教育的理念,並為有特殊需要的孩童提供專業治療及輔導服務等。

   與此同時,尖潮與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YMCA)接觸,探討在葵涌區開展福音工作。二零一二年開始協助YMCA新界會所基督少年軍81分隊的牧養工作並舉辦「聖誕繽紛嘉年華」接觸區內居民。二零一五年開始,尖潮正式成為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的伙伴教會,在YMCA新界會所開辦主日崇拜、主日學、信仰研討班及家長講座等。

   尖潮在上帝帶領之下,經歷了七十七年的恩典之路,期盼眾尖潮肢體繼續靠主的恩典願意忠心謹守地建立一間有「生命」和「使命」的教會,直等到主耶穌榮耀再來。

   鄭嘉恩、楊國姿(基督教尖沙咀潮人生命堂全職執事)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培靈奮興大會 禱文】

【「性」在反思】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