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代事無大小都要有「指引」,甚麼也要劃公仔劃出腸,「酌情權」是失掉了的藝術。
幸而間中也有例外。「無味神探」陳思祺早前因病辭世,警務處特別向公務員事務局提請運用「酌情權」,允許他安葬浩園,結果得獲批准。
按照指引,浩園只可以安葬因公殉職的公務人員,陳思祺是因癌病和中風逝世,不是殉職,但警務處懷念他一生英勇,二十三年前在追捕悍匪時中槍險死,失去味覺,但康復後仍英勇如昔,屢破奇案,今次離世雖是因患病,但也按人情要求破例。
大概是陳思祺的英勇事跡早已深入民間,甚至曾拍成賣座電影,由影帝劉青雲飾演他,因此當社會大眾得悉有關當局「酌情」讓他安葬浩園,大家也欣然接受。
不論是傳媒、學者或議員,今次竟沒有半句置喙,可謂有點奇怪。若有議員在立法會質詢,每年有幾多位紀律部隊人員病死,而他們生前也曾英勇救人,為甚麼他們不可以安葬浩園?又或有離世警務人員的家屬開記者招待會,哭訴他們的父親或祖父都在生前因公職險死還生,例如六七年暴動曾駐守沙頭角和中方「槍手」近距離接觸,或在七二年六一八雨災中在雞寮冒死救過人,為甚麼四十年後他們病死又沒得安葬浩園,為此要求警務處長給予交代。這些噪音肯定令「無味神探」不能入土為安。
其實凡是由人組成的社會,必有許多灰色地帶,要求人隨機應變,彈性處理。例如早前閙到沸沸揚揚的港鐵攜帶樂器風波,問題的根源不完全在於可攜行李的尺寸,而是執法者臨場的判斷。例如那個弱小女學生背着一個體積比她大的古箏,若港鐵職員多問她兩句,例如她是趕時間搭一個站在九龍塘表演,你就不會「依法」要她轉乘計程車,你最多勸喻她盡量行到車頭車尾,免影響其他乘客。
當社會不再懂得「酌情」,事事指引一清二楚,必然製造更多問題。港鐵在民粹的壓力下,搞出甚麼攜帶樂器預約制度,只會炮製多一個部門去甄別預約,徒添煩添亂。到了樂器可以預約,那為甚麼電器、木器又不可以預約?難道港鐵是歧視電工和木匠嗎?
事事尋求清𥇦指引,只證明這個社會患了低智症。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培靈奮興大會 禱文】
【「性」在反思】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