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獨處、修靈、成聖


2646 期(2015 年 5 月 10 日)
◎ 文林 ◎ 謝任生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閱讀當然是用眼睛,但更應當是心靈的眼睛。閱讀不是看見,乃是看透。保羅說屬靈人看透萬事,這就是默觀,也就是一種修行。只是看透人性和物性的閱讀往往又同時需要獨處,學習在閱讀中啟發好奇心與想像力、在洞察中領悟人生意義,言其所行,行其所言,這就是修靈。

  靈修不只指到傳統上定時定點的讀經及禱告生活。靈修倒是為了人能修靈,天天與上帝同行,活在基督當下的心性與人的神性中,彰顯生命素質。故此,人不惟獨讀經,更要從讀經中轉化成為聖經讀我、審視我、督導我。這就是閱讀生命,又是生命閱讀。

  閱讀加上獨處就是一種靈性的實踐。真正懂得追尋獨處和閱讀的人就如一個飢渴至死的人,在跋涉靈性沙漠途中發現一股智慧的清泉,狂飲盡舐,甚至知飽足而不知叫停。可惜這樣的人向來不多。對大多數知識分子而言,他們只能算是知識與技能的看潮人。

  今天的技能知識與網絡資訊不但能泛濫膨脹人的思考力,更是奪去人智慧心靈的時光,使人無暇尋索做人的意義。今天,我們多被網絡世界的潮漲沖淡了靈性要素。網絡資訊可以帶來人們更多知識與技能的選擇。正因如此就會容易放棄心靈的渴求,而活在技能知識與網絡資訊的潮漲中而不自知。最遺憾的是:不少人一生都沒有認真去體驗靈性的價值,而只在追尋一些自以為是所謂靈性秘笈的二手貨色。這並非說技能知識與網絡資訊不重要,但需要認識它們背後所蘊藏的智慧。只怕有日網絡資訊退潮時就很快潮退人空,對永恆和美德的基督靈性和價值觀頓然茫茫然,若得若失,不知所措。故此,基督徒就需要常常活在閱讀與獨處的關係,濁流清躍,那怕孤芳自賞。

  閱讀能引導人進入想像,而想像又能助人進入洞察。當洞察成為人生命的軌跡時,這就接近智慧,走近真理,更是投入在上帝懷抱中踏上成聖之旅。閱讀又是一項不為人關注但卻是十分重要的德性。今天不少人只懂看文字表面的字意,很少會停下來看到文字裏的真、善、美所承載的真相,並能與之神交。

  基督教文字不能只製造「趕上時代的人」(Homo up-to-datum)—使人知道的東西很多,但卻慘兮兮的愚昧。基督教文字更同時需要使人成為有智慧的人(Homo sapiens)。惟有那些在靈性上不受教會傳統時俗所約束的人,才能易於浸淫於真正的智慧和知識,走在先賢聖人的沃野中自行探索,這才算是靈性中的智者。獨處與閱讀能使人感到睿智的增長而非單單知識的增加,是若愚的蒙愧又是智慧的開端。所以,閱讀者就是愛智者(philosopher) 而非只是愛知者(knowledge seeker)。宗教學家梯逢(G. Thibon)曾經說過,閱讀是具以情感的闡述,是對價值(value)而非價格(price)的具體評判。人若能被耶穌的唾液所清洗心靈,便能成為滿有靈性的修靈人(Homo adorans)。

   人當然不能長期離羣獨居,除非他是沙漠聖賢智者。因此我們不能不閱讀他人的閱讀,因為這是一種學習。可是,我們必須把閱讀他人的閱讀孕育成為自己的閱讀,即是吸納他人閱讀的生命養分,澆灌在自己的心田土壤裏,並以自己的生命培育屬於自己的種籽去成長,結出屬於自己的閱讀來。這裏涉及閱讀的德性,就是認真又誠實的閱讀,不只是眼睛與文字相遇,更當是與作者和你、我的神交,最後成為人與自我的獨處對話。要知道凡是人肉眼所看見的一切都是暫時的,甚至會腐化消逝和虛浮的。惟有以靈性的慧眼去看透可見事與物,並且達至永恆的價值上,這才是不朽的,才是慧眼。所以,閱讀乃是人對自我的審察與鞭策,誠實作出對自我的評估和對話。這就需要閱讀與獨處。可是,這樣的閱讀需要忍耐、虛心、勇氣和認真。世上好書何止千萬,所以最好不要只問好書(good books),而是尋求更好的閱讀(better readings),作智慧選擇和忍耐,尋求閱讀的歡愉。

  甚麼是更好的閱讀?更好的閱讀不是眼睛對文字的接觸,也不是頭腦對着邏輯碰撞。人的眼睛不只是用來觀看,而是用來超越視覺的觀看、審視與自我反省,直接進入意義當中,這即是心閱。

  閱讀能使人擴闊視野,進入自由。若是我們的閱讀只是停留在既有的知識範圍裏,那不過是讓自己成了過去的習慣、過去價值觀的囚犯。最恐怖的是,我們只會讀着那些看似很懂的東西,停留在他人的思考中。如果我們的靈性只停留在教會潮流的種種靈性工作坊中,整天只是讀着或是學着那些已被他人心靈嘴嚼和反芻後的二手營養,而沒有讓自己心靈湧現屬於自己的渴求,那豈不是把自己的生命意義囚禁在他人的思想中 ? 那管是甚麼靈修祕笈。所以,我們必須學習如何能真正的閱讀,懂得體驗獨處,勇於使用自己的感受,孤單地去面對屬於自我的閱讀。

   潘霍華說過,「喧嘩的人是聽不見上帝之道的,只有靜默的人才能夠」。所以獨處不只是指到人與自己獨自一方,獨處乃是指到人單獨與上帝神交,這就是靈閱。「我們靜默惟獨是因為道的緣故」。潘霍華所謂的團契共處,不是指到自己與一羣人相聚一起,而是指到自己與他者的關係。所以,閱讀不是一種靜態的個別悠閒的享受,而是一種靜而後能動的德性與靈性實踐。閱讀不只是求知識,乃是求智慧。如此,人就更需要有獨處的閱讀。須知知識分子不是單指懂得思考的人,更必須是指到懂得思念的人。我們必須知道:閱讀可以叫人與死人說話,更向千千萬萬人說話,而這些死人的說話往往就是智慧語言,是聖賢書的價值與力量,更是上主聖言的力量。

  獨處與閱讀又會使人感到非常孤寂與冷清,因為獨處在真正閱讀他人的閱讀中,會揭露自己的無知,同時又是提昇自己的智慧,使自己陷入一種愉快的孤寂,在清流的寧謐中與上主相遇。惟有如此,人才能明白自己是那麼渺小又需要渴慕尋真。獨處和閱讀使人心靈沈澱又澎湃,因為當人在閱讀中能發現自己的虛浮和高傲時,就會把自我淚滌過濾,使自己在畢示大池中蒙受耶穌基督的洗治,開啟智慧的心眼。如此,人又怎能不因為能與上主相遇而感到心靈澎湃!

  獨處與閱讀原就是一條能使人清朗又歡愉的成聖之路。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新聞捕手】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