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學校傳道服務的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


2602 期(2014 年 7 月 6 日)
◎ 香港教會巡禮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下稱區會)是香港主要辦學團體之一,區會辦學是因應社會需要,並配合政府的教育政策,為香港提供不同類型的教育服務,在學校裏作傳道與服務。

  早期的辦學

  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前,香港仍是廣東協會下第六區會,當時本會的學校主要有兩類,其一是以教育為主導,由西差會及傳教士創辦的學校,包括由倫敦會在香港開辦的英華書院及英華女學校,在廣州有由長老會傳教士分別開辦的真光書院、培英中學、協和幼稚園和幼稚園師範班等;這些學府在當時扮演了教育先導的角色,不但給華人帶來西方知識,開闊他們的視野,同時也把嶄新的教育理念帶來南中國,例如真光與女英華,便開創了中國女子教育的先河,協和則為中國華南幼兒教育的先驅。另一類學校是在香港的堂會或福音堂設立的識字班、私塾或義學等,因為當時教育還未普及,目的為貧苦大眾提供基礎教育。這些學校,有的至今已成具規模的小學,包括元朗真光小學、全完第一及第二小學、拔臣小學、大澳小學,是當年在新界及離島建立的區會直屬小學。

  辦學的歷史與發展

  五十年代的香港正值戰後社會復原,移居香港家庭不斷,適齡學童激增,但民生匱乏,百業待興,房屋、醫療、教育、社會福利等配套明顯不足。當時區會為回應嚴重的失學問題,就支持政府發展教育,一方面重建新界的直屬小學校舍,改善學校環境,提高教育水平;又在竹園、黃大仙、大窩口、大坑東等人口稠密的徙置區內,開辦識字班、天台學校及初級小學,收容逾千失學兒童。一九五九年,區會在市區開辦第一所直屬的政府津貼小學:黃大仙的基聯小學,此後十年間,陸續開辦深水埗的基真小學、彩虹邨的基華小學、觀塘的基法小學、筲基灣的基灣小學及慈雲山的基慈小學等。

  此外,由六十年代開始,區會有計畫地推展中學教育,開辦政府津貼的文法中學、實用中學和工業中學等。屯門的何福堂書院就是一九六三年落成的區會第一所直屬中學,其後陸續開辦有銘賢書院、銘基書院及協和書院。七十年代,因應社會需要,又開辦幼稚園、職業先修學校、特殊學校及夜中學。

  八十年代以後,政府教育政策有所改變,加上各區已建學校漸趨飽和,區會興建新校的工作漸漸放緩,但仍按社會實際處境及教育需要作出隨時回應。因此,區會開辦了高中書院,並配合政策實行各項教育模式,包括一條龍直資教育和夜間成人教育,及為屬下學校成立法團校董會。近年,為加強各校的領導與管理,以優化辦學素質,區會積極為各校中層人員及法團校董會成員提供不同的培訓。由二零一零年起正式開展校牧事工計畫,最終達至所有直屬學校均設立校牧事工,栽培全人成長,實踐傳道服務宗旨。

  辦學理念

  區會於辦學之初,已確定「透過學校,傳道服務」為辦學目的,首任總幹事汪彼得牧師在一九六六年發表的文件《本區會十年發展計劃》中說明:「透過學校傳道服務,接觸的面比較專靠一間聖堂為廣,全體教師學生和家長均為傳道對象⋯⋯我們並不強求入教人數增加,但求擴大影響,主要目的在乎透過學校栽培青年成為良好公民⋯⋯」。

  區會的《辦學使命》(1998)文件表明:「我們相信培育下一代是上帝交託我們的使命,也是回應社會的實際需要⋯⋯以基督教訓,有教無類的教育原則,使青少年都能享有平等機會接受優質教育」。在《辦學願景、使命宣言、核心價值》(2003年)文件重申:「我們以『並肩培育豐盛生命,攜手見證基督大愛』為辦學願景,並奉行全人教育的教育哲學,透過愛心關懷、有教無類、積極進取、勇於承擔的核心價值,達致提供優質教育,啟發學生潛能,分享整全福音;培育學生成為良好公民,回饋社會,貢獻國家的使命」。

  直至二零一二年,區會屬下共有直屬中學二十間、有關中學六間、直屬小學二十一間、有關小學二間、直屬幼稚園六所、有關幼稚園一所、夜中學一間,聯同堂會辦的二十三所學校,共有八十間學校,學生人數超過四萬。區會將繼續秉承一貫的傳道服務宗旨,推動堂、校、服務三方合作,使學生、家長、老師得蒙基督大愛,享有豐盛生命。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雲彩見證】

【城市心靈】

【如此我信】

【心靈絮語】

【新聞捕手】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職場跟耶穌】

【譯經隨筆】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