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的人生


2456 期(2011 年 9 月 18 日)
◎ 童話人間 ◎ 林沙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讀報知道四年前破格被取錄入讀浸會大學的數學神童沈詩鈞,現已修畢碩士雙學位課程,樣子看來成熟多了,眉宇間少了那份不屑的輕狂。每逢在媒體中出現這樣的天才或神童,總不期然看看陪伴在他們身邊的監護人─教養這樣「特殊」的小人兒,會是怎麼樣的父母?

  看有關本地「音樂神童」成長經歷的記錄片《KJ音樂人生》,最動容的是接近結尾的部分,講述黃家正(KJ)和爸爸的關係,亦顯出了導演張經緯敏銳的心思。

  十一歲和十七歲的KJ穿插說話,腦袋裡對生命意義的窮追猛打和個人特立獨行的氣質一脈相承。「人為甚麼存在?亞當夏娃是真實存在嗎?生命有很多不完美,不如早些了斷!......」聽著身旁的小男孩提出???的一連串疑問,爸爸愕然,「從來沒聽過你有這些想法啊......」無言,只有輕輕撫摸小子的「陸軍頭」,撫著撫著,小KJ忽然激動流淚,爸爸不知如何是好。小KJ只是難堪得奮力搖頭抹淚擋著眼睛,彷彿不被世人理解,包括爸爸......

  「為何吸一口氣彈出來音樂會不一樣?人生的意義是甚麼?音樂引導我追求人生的答案......」正如他的恩師羅乃新所言,音樂引導了他的夢想,卻也給他揮不之去的陰霾。「音樂不是為了比賽」,十七歲的他坦言,最討厭在飯桌上,爸爸的話題離不開音樂、足球,「因為他骨子裡只有競爭,只想贏。」尖銳而不留情面。父親曾陪伴年少的KJ周遊列國表演,音樂是父子間最緊密的連繫,可也成為他們的最大隔閡。

  記錄片公映時,KJ寫了一封致觀眾的信〈Life is full of surprise〉,信中提到他最痛恨自己被冠「有天賦」或是「天才」,「它摧毀了我的童年」。

  “So after years of inner conflict, I now realized it doesn’t matter who we are, but what we are… God don’t simply judge us by whether we explicity ‘put our faith in God’ nor do the ‘right’ thing. But I believed he looks at how we grow upon our sincerity, and be true to ourselvew as human being.”

  心理學家Joan Freeman自一九七四年起曾對二百多名小孩做了一個跨越三十五年的追蹤研究,發覺被評為神童的小孩,成年後的發展大部分都不甚了了。她認為天才的意思,是他們可以輕易應付學術上而非情感上的難題,他們從小面對成人過高的期望,失去童年,沒有朋友,甚至沒有釋放壓力處理情緒的方法,致令他們比普通人更容易被拖垮。

  深深祝願,這些曾經或未來被冠以「天才」或「神童」的孩子,能擺脫他人的制肘或期許,並以真誠,走出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

  


【要聞】

【聯會動態】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喜樂工程】

【破局錦囊】

【商旅大中華】

【如沐春風】

【有衣有食】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童話人間】

【釋經講道】

【品蘭集】

【靈修果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