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羊,需要技巧


2424 期(2011 年 2 月 6 日)
◎ 如沐春風 ◎ 李碧如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告白》中的熱血老師維特為了引起大家的閱讀興趣,在教室後方設置了班級圖書館,捐出自己最喜歡的圖書。然後,有一天,維特抽出其中一本,在課堂上大聲朗讀出馬太福音十八章裡尋找迷羊的故事。那本書的作者在引述之後這樣說:「我在這裡看見了教育的真諦。」

  故事發展下去,就是老師把書闔上,不再教書,跟大家討論少年B不來上學的原因,並且想方設法去幫助他。如此橋段,本該溫馨感人,但作者卻從相反角度將之寫成悲劇。

  《告白》的作者認為,不值得為一隻迷羊而丟下其餘九十九隻乖小羊。她說:「跟誤入歧途後回歸正道的人相比,一直都循規蹈矩的人絕對比較偉大。」所以,老師不應該把聚光燈焦點放在壞學生身上。

  但是,尋羊比喻針對的是倒模式的教育,是那種強調「一個都不能少」的教育哲學,由於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每個個體都應受到重視,因此,問題不在於應否尋羊,而是要掌握尋羊的技巧。

  當牧羊人要尋找迷羊,必先安置好其餘的羊,不容再有小羊走失,然後才好出發尋羊。即是說,老師在關心迷羊之先,必要把正常課堂處理好,讓純善守規的好學生得到足夠的關注,更要留意在幫助迷羊時不單打獨鬥,而是以團隊形式尋求各方面支援。如此尋羊,便可免顧此而失彼了。

  


【要聞】

【聯會動態】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語言解碼】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釋經講道】

【家庭治療室】

【品蘭集】

【靈修果園】

【家庭醫生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