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教育vs生命教育


2391 期(2010 年 6 月 20 日)
◎ 問道 ◎ 許立中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女兒就讀一所佛教中學,學校設有生命教育課,所使用的教材包括一些佛教思想。我擔心女兒會相信這些思想,想告訴她這些都是錯的,但她又要考試,如果全部說是錯,又恐怕行不通,我該如何和女兒討論這些問題呢?

  你當然應該如實地跟你的女兒討論這些問題。

  有關「生命教育」,聽說台灣已經發展了好一段時間,而且做得相當不錯。當然,你不能期望一個非基督教的地區,會使用聖經或基督教的思想作為「生命教育」的主要教材;雖然在一個多元主義的現代社會,這也並不是不可能。這樣,一所佛教中學使用的教材自然也包括佛教思想。你能夠想像一所基督教中學,會放棄使用基督教的材料去進行「宗教教育」嗎?

  在意念上,我是喜歡「生命教育」多於「宗教教育」的。「宗教教育」至少在印象上只涉及一個相對上狹窄、「私人」的範疇,而「生命教育」則關乎生命作為一個整體的理解。並且這些理解多少得在實際的生活經驗中找到對應,否則無從在生命中找到立足點。

  你說你想告訴你的女兒,學校所教的都是錯的。但除非你確實知道學校教的是甚麼,以及具體錯在哪裡,否則你也只不過是武斷地用一個權威去壓倒另一個權威而已。對於你的女兒來說,這也不是一個講道理和令人信服的榜樣。

  佛教自印度輾轉傳入中國後,從魏晉南北朝的六宗,發展至隋唐的小乘二宗、大乘八宗,新增俱舍、法相、密宗及華嚴宗等。在一個普及的層面,佛教關於生死無常、一切皆苦的學說,頗得到一般平民百姓的認同;它所描寫的光明、極樂的超現實境界,更成為在苦難中掙扎求存的人的精神支柱。後至宋明理學流行,禪宗更是盛極一時,知識分子都喜歡參禪,並以禪理入詩。因此無論在普及或是哲理的層面,佛學都有它吸引之處。

  從一個哲學的角度,佛教可以說是一種無神主義的學說。在大嶼山寶蓮寺後山聳立的「心經簡林」,是最廣為人知的佛教經典《波羅蜜多心經》;它參透了生命虛空的本相,期望透過包容與忍耐,達至雲開霧散、智悲圓融的覺醒境界。

  其實在釋迦牟尼出生前四百多年,所羅門王就已經透過聖經《傳道書》道出了生命虛空的本質。畢竟按著上主在聖經的啟示,在世界被造以先,「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創一2)。是上主藉著祂的道,從無有創造萬物。因此萬物並沒有自身的本體真實,而我們生活、動作、存留,在一個真實的意義上,都是在乎上主(徒十七28)。雖然上主至今仍以祂權能的命令托住萬有(來一3),使其不至重墮虛無,但離開了上主的道,人的意義世界也就變得分崩離析、空虛混沌了。

  傳道者的結論是,明白到上主是生命表相背後的真實,「總意就是敬畏上主,謹守祂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傳十二13)

  


【要聞】

【聯會動態】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文林】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三人行】

【問道】

【釋經講道】

【家庭治療室】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

【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