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沈遇溺:基督徒與成癮行為」研討會
 信徒與神良好關係減低沈溺風險


2390 期(2010 年 6 月 13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由明光社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主辦、浸大應用倫理研究中心協辦,亦得到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同行基金」資助的「若沈遇溺:基督徒與成癮行為」研討會,已於六月四日上午九時至下午五時,假香港童軍中心舉行。該研討會主要探討基督徒成癮行為、輔導進路和防治方法。上午專題演講由葛琳卡博士主講「沈溺問題的心理成因」,以及陳永浩博士公布「香港基督徒沈溺行為調查」,當天約有一百八十人赴會。

  葛琳卡博士引用了著名心理學家傑洛梅(Gerald May)對「沈溺」的定義,它是任何強制性與習慣性行為,限制了個人渴求的自由。葛博士指出沈溺分為吸引沈溺及厭惡沈溺。其特徵包括:耐受性、戒斷症狀、自我欺騙、失去意志力以及扭曲注意力。是次調查的五個範疇,包括:網絡、購物、投資、工作及性。葛琳卡博士表示,這些沈溺行為的心理成因:一、未能調節個人的情緒;二、認為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命運;三、身分危機,介意自己的身分、樣貌;四、無法建立有意義的關係;五、追求成功的假象;六、社交障礙和隔離;七、生命沈悶沒有目標;八、設立過高要求,導致更多挫敗;九、年幼不合宜接觸到電影、畫報、圖片,看到或聽到父母性行為或赤裸下體。

  以禱告面對困難

  在與台下會眾交流期間,葛博士表示,藥物未必能完全治療沈溺,因沈溺有自欺症狀,害怕面對自身醜陋的一面,因此身邊的人很重要,應給予心靈的支持,陪伴著當事人面對艱難的時段,給予其盼望。有會眾提及,當有不開心時就會吃東西,若吃一些健康食物如蘋果,是否沒有問題?葛博士笑著回答:「沒錯,很多人都會在不開心時,藉著吃東西舒緩情緒,但身為基督徒若忘記在困難時尋求神的幫助,這就是問題所在。」葛博士認為這正是信徒要面對的問題,因他們在禱告時,並不真相信在痛苦中,神會幫助。又有會眾質疑,那禱告會是另一種沈溺嗎?葛博士回應表示,沈溺是當人不做某事就感覺很痛苦、擔心及有恐懼的想法,若不禱告沒有這些感覺就不是沈溺。她補充道,就算是主耶穌在世上時,祂亦知道自己的界限,祂也有停下來上山禱告的時間,因禱告可以與神建立更親密的關係,同時也是經歷神的機會。

  沈溺行為調查結果

  陳永浩博士發布「香港基督徒沈溺行為調查2010」,是次調查是以網上問卷形式進行,以性別、年齡、信仰投入程度與婚姻情況對沈溺問題的影響,受訪者共1094人,男性:42.2%,女性56.3%。

  經數據分析得出以下結果,網絡方面,已婚基督徒顯著為健康網絡使用者,而年輕的基督徒是網絡沈溺較嚴重;購物方面,信仰投入度愈高,顯著愈不會購物沈溺;投資方面,信仰投入度較高和中等組別皆有相當比例為非投資沈溺者。然而性別亦有顯著差別,男性比女性在投資沈溺較高;工作方面,信仰投入度較高者,較少深度工作沈溺。已婚者無論在工作沈溺或是深度工作沈溺的百分比都比未婚者較低;性方面,男性比女性的性沈溺較高,而未婚男性比已婚男性性沈溺顯著較高。陳博士總結,基督徒並沒有對沈溺行為免疫,信徒在上網及性沈溺結果較為顯著,情況值得關注;針對上網行為,上網習慣管理及網上牧養是教會需要考慮的事工;在各個沈溺測試中,已婚者沈溺較未婚者少;教會中的「性」,是一個不應迴避的難題。

  下午時段,專題講座由陳詠恩博士主講「關係成癮」,另有多個主題工作坊,分別探討沈溺議題。

葛琳卡博士(左三)與眾嘉賓合照。

陳永浩博士分析調查結果。


【要聞】

【聯會動態】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三人行】

【問道】

【釋經講道】

【家庭治療室】

【品蘭集】

【靈修果園】

【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