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文化


2387 期(2010 年 5 月 23 日)
◎ 青蔥校園 ◎ 簡東尼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當提到消費文化如何影響著教會青少年時,除了是擔心青少年的消費行為時,我們也需注意消費文化如何影響青少年信仰行為。

  今天,我們覺得青少年難以牧養,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以「消費者心態」來認識神。所謂「消費者心態」,就是批評多於參與,被動接受多於主動投入,即時滿足多於耐心等候。所以,他們只喜歡出席有趣、好玩的教會聚會,只想聽他們喜愛的講員講道。他們對靈修和查經的操練興趣不大,亦不會熱切於閱讀和思考信仰問題。

  其實,不單是青少年,其他年齡的信徒也有類似的「消費者心態」,以至教牧和投入事奉的肢體,一直疲於奔命的為這班「消費者」服務。「消費者」難以滿足之處,在於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就算我們何等努力,總會有人批評教會牧養的不足。

  我們要扭轉消費心態主導的現象委實不易,皆因香港早已是消費社會,教會如何能獨善其身呢?然而,近年社會出現了一道清泉,就是愈來愈多人參與康體活動。筆者家住沙田,每天望向城門河畔,總會有人在緩步跑,從早到晚都不間斷。另外,週末期間,一群又一群長跑者和單車客總會在我樓下經過。至於康文署的各類球場均早已爆滿,當中不少波友定期組織活動,從而每星期都有打波和談天的時間。據悉,現今香港在足球場嚴重不足的情況下,竟然有不少自發組織的足球聯賽,在週末的不同場地舉行。

  原來,不少香港人厭倦了「日出工作,日入消費」的模式。他們期望在忙碌工作以外尋求生活樂趣,康體活動正好提供一個另類空間,讓他們離開工作壓力之餘,又能享受運動的樂趣,更可廣結良朋,可謂一舉三得。康體和消費活動最大的分別,就是運動既需全情投入,又能訓練意志,更可發揮合作精神,從而令人達至身心康盛的狀態,這正是消費文化所欠缺的。

  同樣,康體活動也可以是教會牧養的另類出路!

  一直以來,教會都以栽培信徒靈命為主,少有提及身體操練的好處,或是以保羅一句「操練身體,益處還少」來否定運動的重要性。然而,我們卻忘記了保羅也曾不只一次以跑步為喻,道出了追求不朽冠冕所需的生命質素(林前九24-27,腓三13-14)。同樣,耶穌也提到自己就是「道路、真理、生命」,我們必須走上耶穌這條道路,才能明白信仰真義。

  信仰需要不斷的體驗,消費文化的體驗卻是短暫,反觀康體活動的體驗便與信仰相若。參與康體活動的人,既願意投入在活動裡,不會計較即時的得失,並願意的同好者合作,完成一次又一次的活動。教會生活也需如此!一間能令人體驗信仰的教會,不一定要有出色的講員和多元的活動,而是讓人願意投身其中,彼此分享信仰經歷,同心學習聖經真理,共同體會主愛真實。

  對教會青少年而言,要他們一下子體會信仰,也許不易,但若在聚會中加入康體元素,就算是簡單以行山、打球等活動,也能讓參加者在康體活動中建立關係,並向他們分享在康體活動的信仰體會。當然,若能組織青少年長期參與不同的活動,就能深化康體活動給人的好處,從而改變他們的「消費者心態」。近年有教會組織年輕人到參加毅行者及渣打馬拉松等活動,就給予年輕人一個生命挑戰,從中學習堅持和忍耐,並且體會互助合作的重要。

簡東尼(沙田區一牧者)

  


【要聞】

【聯會動態】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文林】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三人行】

【問道】

【釋經講道】

【家庭治療室】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

【青蔥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