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81 期(2010 年 4 月 11 日) ◎ 時事透析 ◎ 區伯平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公眾假期的原意,本來不是為了休閒玩樂;而是旨在讓人暫且放下日常的職事,以便騰出時間,來進行某些相關的公民教育活動。例如「國慶假期」,真正的目的並非單單為了讓人「唔使返工」、「玩番一日」;而是用本來應該上班的時間,用作參加某些慶典、或學習活動的。又如「清明節」公眾假期,方便人掃墓,旨在鼓勵孝親。
一天的公眾假期就是全民停工一天、差不多等於社會停產一天。例如按照香港現年的本地生產總值(GDP)計算,每放假一天就減少了大約五十港元的生產總值了。在以前的年代,社會的經濟生產力未夠壯大;不是很多地方可以承受得起這般損失的。所以大多數地方都不會定立像香港這麼多公眾假期的。
時移世易,現時大多數人只求享受假期的休閒玩樂,因為平日的生活壓力已經夠大了,很少人還會認真於每次公眾假期的原意了。這股休閒玩樂的風氣,反而催生了與日俱增的「假日消費」,足以彌補原本全民停工帶來的生產總值損失。政府盡量將假期的日子併合,製造出較長的連接假日,就更能激起「假日消費」。
時至今日,我們無妨重視假期的休閒意義。作息有時本來就是上帝造物的規律。然而社會的「狂歡假日」意識,「豪玩假日」心態,又跟休養生息的目的和作用背道而馳。剛過去的連接五天公眾假期,是基督宗教節日加中國傳統節日加「補假」而產生的罕有長假。我們真有善用這休養生息的日子,以致在假後復工的日子,充滿活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