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45 期(2009 年 8 月 2 日) ◎ 人間如話 ◎ 李碧如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他說,台灣教改十年,家長和學者對應否增加文言文的教材比例仍爭論不休,支持者認為只有增加文言教材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和審美能力。
其實,這又回到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起點,當年主張廢除文言八股的學者,認為惟有以白話文代替,中國文化才有望振興追上時代。只是,兜兜轉轉,幾十年過去,增加文言文教材的呼聲再度響起。
作家觀察自家孩子學唐詩,悟出一個重要道理─問題不在乎文言白話,在乎的是怎樣教!
他的小女兒張宜在幼稚園學唐詩,老師不但教背,還教吟,而且用方言台語來吟?。只聽得她一天到晚就在家裡高聲吟唱:公-雞-緩-臭、屁!哥哥張容聽得多,也學會了,兩人樂此不疲地唱和,好玩極了。
大春聽了很久,才知道那句話的意思原來是「王之渙作品」,而孩子們念的正是詩人最有名的《登鸛雀樓》,爸爸企圖給孩子分析一下詩的妙處,可孩子才不要聽,他們快快活活高高興興地回應:公-雞-緩-臭、屁!
這就是語文學習成敗的關鍵,不論文言白話,不論詩詞歌賦,先不要忙著解剖般分析,讓孩子笑著享受,記在心裡,等年紀漸長,自能回味出中國語文裡的淡淡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