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45 期(2009 年 8 月 2 日) ◎ 時事透析 ◎ 袁天佑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陳先生的被選任,最具爭議的是選任的過程。財政司司長曾俊華解釋,早在二零零七年已與任志剛達成共識。任於今年九月離任,為甚麼政府要到去年八月才委任遴選小組,展開遴選工作?曾司長又指小組曾考慮三十九人,最後選出八人,並以陳德霖為首選。但原來其餘七人他們也不知自己在榜內。既然如此,公眾怎樣確信工作小組曾考慮了三十九人呢?又怎會確信有八人中榜呢?就是真的考慮過三十九人,會否有其他人選,是他們遺才呢?中榜的八人也沒有機會表達自己的長處;整個過程均欠透明。
陳先生與曾特首的關係,實難令人不是用人唯親,安排「自己友」當官之嫌。陳先生曾擔任曾先生選舉特首的辦公室主任,曾先生是否以這高薪職位來回報陳先生了呢?
傳媒報道指陳先生減薪,但實在情況是總裁職位薪金減了三成,但陳先生轉職,年薪是現在的雙倍。有關總裁的薪金,為何沒有清楚的機制訂定?所謂減薪其實只是一場政治妥協,以換取特定的安排。無論遴選和薪酬的安排,只顯示長官意志色彩。
當我們批評政府這種用人唯親的做法時,教會也當反思自己有沒有犯同樣錯誤呢!例如過去學校不少升職職位是由校監或校長提荐,校董會只是認可。容讓校內員工自行申請,以公平公開的遴選,豈非更合乎今天民主和公平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