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著愛進入世界—「復活節」的反思


2329 期(2009 年 4 月 12 日)
◎ 教會之聲 ◎ 梁銘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教會節期中的聖誕節與復活節,皆是人所共識。一般來說,聖誕節的氣氛及社會著眾的反應,都比復活節熱烈得多。這也難怪,聖誕節畢竟是每年一度,集中焦點。且有一定的歷史文化、藝術、故事的襯托,雅俗共賞的滲入民間。相比之下,復活節就素裝而上,彷彿沒有濃妝點綴,平平無奇,只是幾株百合、幾隻小蛋。況且,一年有五十二個「主日」,都是主復活節的餘波,繼續蕩漾,少了點澎湃,也少了點浪漫。

  雖然如此,教會卻週而復始成為復活主基督的見證。見證著生命的大能,川流不息。在復活節中再看基督的復活,突出了生命的「吊詭」(似非而是)道理。「死」與「活」、「終結」與「開始」是相對立的、矛盾的,沒可能同時在一起的,但就在墓穴中卻真真實實地發生了。

  這是不可以從邏輯、理論推敲出來,也不是人的經驗可尋索。有的也只是一種寓意式、象徵式說法而已。但基督的復活卻是一個的而且確事實,是我們的認信。

  今日教會的挑戰,不但要應付事工多元化,及維持日常運作暢順,更需建立信徒豐盛的靈命,並且要應對愈來愈複雜的社會問題,特別在道德、倫理、政治等問題上,逐漸浮現緊張角力。真恐怕會變成有組織的反教會潮,就如一九二二年的「反基督教同盟運動」。但願這只是杞人之說。而教會的最核心使命就是如何把超常情、常理的道,昭示於世。特別當我們太高調的喊著「作社會的良心」、「為時代把脈」切入之際。在後現代主義的迷思中,不但未能「聞笛聲起舞、見舉哀捶胸」;更是個人身分的重估,對「權威」、「傳統」的挑戰。誰是我的父親!誰可為我定位!

  即使教會如何盡量躬身自省、修飾言辭和態度,但真理始終「似非而是」,不能容於「似是而非」的坊間情理。即或教會作開明的討人歡心,教會的底線又可去到哪裡?而且潮流文化興「即食」、「圖像」,不耐煩咀嚼。但「似非而是」的真理,卻又非咀嚼、反芻不可。而坊間「似是而非」的情理,可省卻這些麻煩,又對胃口。加上煽情文化的助興,那就熱鬧了。

  昔日「非基督教同盟運動」可怕之處,是由當代高等知識分子所發動。不是暴力攻擊外殼,而是思想軟件的破壞。今之可怕之處,還會藉著輿論、法律、控訴。誰知會否,有一日慣用了的「罪人」、「愚昧人」、「審判」等詞句,會被控訴為歧視、毀謗、恐嚇。

  因此教會今日,也要應運而裝備。一則深化靈命,站立得穩,不張皇、不害怕,見證生命大能。再則廣闊眼界,有技巧上的應變提供及教導。

  愛裡沒有懼怕之餘,不要樹立假想敵人。雖然缺乏共同言語,也可以有另類團契的關係,主動友善的交流、了解。消除對立的緊張,甚至「飲杯茶、食個包」餐桌上把杯言笑。不是油滑、功利、布局。只是愛的激勵,進入世界,更多貼近不同類型的群體,更多明白世情、人情。當中或許有苦情、有眼淚、有心曲。

  

梁銘(禮賢會紅磡堂榮譽顧問)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文林】

【婚內情緣】

【日光在心】

【問道】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

【教會觸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