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機構的去留與轉型」座談會後記


2299 期(2008 年 9 月 14 日)
◎ 教會觸覺 ◎ 陳家偉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一、如何界定基督教會與教會機構兩者之間的相互關係?

  教會機構是整體教會的一部分。因此,教會機構擔負的使命及異象與整體教會應是一致。然而,在具體操作上,一般堂會(這裡使用「教會」及「堂會」兩個不同名詞。前者是泛指整體基督的身體,而後者則指具體的禮拜堂組織)因著資源、人力或工作優次等原因,與教會機構可能有所分別,大家可以互補長短,互相勉勵。這種關係可以好像一個金燈台上的兩棵橄欖樹,兩棵橄欖樹都一同分享和散發同一個燈台的熱和光。(參亞四2-3)。

  不過,除了這種功能上的分工,教會機構的使命應是促使教會的更新。教會機構應提醒堂會,機構現在所做的,既是整體教會使命的部分,那麼地方堂會其實也要關注這些工作。機構往往是教會一隻突出的角,提醒甚至逼使堂會的更新,關注社群的需要。在這方面,機構是堂會的先鋒、探子,探索新的異象及工作方向,讓堂會可以跟隨,避免犯上大錯誤。

  然而,這並不表示機構是領導,是對的一方,甚至成為教會的先知。事實上,機構也會有錯誤,堂會、機構永遠應保持一定緊張而又對話的過程,這才令堂會及機構都一同更新成長。

  

二、一直以來香港教會機構的數目均極其眾多,這現象反映了甚麼?是否健康?又有甚麼利弊?當怎樣處理?

  整體來說,香港機構眾多是反映著教會不同群體,有著新的異象及使命,並同時服侍社會上更多被忽略的社群。當然,其中確有機構工作重覆、資源重疊,甚至本來只是由於人事的衝突,引發新機構的誕生。然而,若然機構質素太差或其異象或工作不受到信徒認同,也會面對一定的淘汰。從這方面來看,這不失是一個健康的情況。

  不過,亦有機構堅持自己的信念及異象,即使不受到一般信徒支持,也堅持下去。他們尋找教會以外的資源。今天機構的財政愈來愈獨立,這亦形成機構在尋找到自身資源後,更多及更自由去發展事工,機構數目也因而漸漸增長。

  教會機構趨向多而小,本身也反映整個社會發展。在後現代社群中,「大而一統」的情況愈來愈少見。因此,教會機構多而小的情況,似乎是無法避免。問題是堂會與不同機構;以及機構與機構間是否可以組成更好的網絡,令整體教會的工作及網絡,因著不同的機構而擴大,甚至接觸及服侍到不同需要的社群。

  不過,我們也須認真思考現時網絡工作的成效,中間有些工作看似成功,但卻使機構趨向「機構化」,失去機構作為一種運動的活潑及以異象為主導的工作模式。

  今天的網絡工作可能只重視量的擴大,而少去問整體網絡的緊密及效能,以致網絡大,卻可能成效不彰。例如今天反賭博的工作,網絡是不小,但效力卻不大,難以對抗馬會整個堡壘。

  

三、當怎樣評定一間教會機構的存在價值和意義?可考慮哪些因素去決定機構的「去留」問題?

  今天教會機構確是百花齊放,異象多、網絡大,甚至信徒選擇也多了。但中間是否大家一同聚焦,是否都朝向改善人的生活及生命,恢復及解放人性,令人活得更豐盛,並可以使人開放面對生命的創造主?這仍是機構需要反省的問題。

  然而,即使我們認定機構應該是改善及改變人的生命,朝向上主及祂的國度為本。然而,如何界定及實踐這些價值,本身在機構中也是紛紜的。這中間涉及機構對教會使命及社會分析的不同了解。一方面這些不同引起機構間的衝突,但另一方面,亦可以促使機構間的合作及更新。例如在工人事工,工業福音團契及基督教工業委員會代表著兩個傳統,大家重點不同,惟大家卻是非常尊重各自的傳統及所領受的使命,在不同層面有為工人打拼。兩者亦常有合作的機會。

  事實上,不論在闡述自身的使命及具體操作上,不同教會機構確實有所不同,甚至有時互不協調。然而,若然不論是機構,以及堂會可以認同大家和而不同的情況,這些不同是可以擴闊教會 (包括堂會及機構) 對使命的了解,及促進教會的更新。從這方面,沒有人可以叫別人關門,只有機構自身在檢視自身的異象與社會情況,決定自身的「去」或 「留」。

  

四、教會機構是否也有轉型的需要和能力呢?

  工福及睦福(前身為木屋區福音團契)都分享了他們工作的改變。工福因著社會的轉變及工人情況的改變而轉移其工作的重點,但始終以工人的生命為其最首要的關懷。另一方面,睦福因為所服侍的木屋區在一九九一年開始全面清拆,故需重思如何服侍即將遷離木屋區的貧民。為此,睦福重新釐定策略,由以特定的居住環境(木屋區)作為事工範圍,擴展為以整體貧窮人為服務對象,以回應他們在新社會環境中的需要。社會的轉變帶動著機構工作的改變。事實上,不同機構隨著社會的改變都必須作出自身的部署,不論其成功與否。工福及睦福只是其中較鮮明的例子而已。

陳家偉(香港基督教工業委員會副主任)

  

  【編按: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出版部專題小組曾於本年七月十七日,舉行「基督教機構的去留與轉型」座談會,由出版部委員李鴻標牧師擔任主持,邀請余妙雲女士(工業福音團契總幹事)、 鄺玉婷女士(城市睦福團契總幹事)、陳家偉先生(香港基督教工業委員會副主任)、鄺偉衡牧師(回聲谷傷健福音協會總幹事 )及沈志超先生(漢語聖經協會總幹事 )等為嘉賓講員,圍坐一同分享香港教會機構的核心價值、去留抉擇,以及其所服事機構的情況。會後由陳家偉先生歸納座談會上各人的見解,撰寫這篇後記。】

  福相,這也是他們為基層勞苦的功效罷,可是和職分不大相稱。又快袍笏登場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港人只好自求多福了。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

【教會觸覺】

【與大師對話】

【過渡人生】

【游離小說】

【書中有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