睦福轉型的過程
第 2299 期(2008 年 9 月 14 日)
◎ 教會觸覺 ◎ 鄺玉婷
睦福的工作跟香港社會的環境和政策密不可分,因此,要談論睦福的轉型,不得不從其歷史說起。
在歷史處境下誕生
八十年代初,香港有近八十萬人居住在木屋區。一九八二年,連場暴雨導致山泥傾瀉,多個木屋區遭受嚴重破壞,數十人死傷,近一萬人痛失家園。事件引起教會對木屋區居民的關注,為持續接觸並關心他們,遂於翌年成立「香港木屋區福音團契」(木福)。由此可見,木福是一個在特定的時空,回應社會處境而誕生的機構。
顧名思義,木福的對象是木屋區的居民,非常清晰。因此在一九八七年,當香港政府決定於一九九七年前清拆所有木屋區時,木福便推行大規模的遍傳行動,希望使木屋區的居民都有機會聽聞福音。到了一九九七年前後,雖然木屋區的清拆延遲了,但不久卻勢必成為歷史,因此當時木福便將面臨兩個選擇:結束或轉型。
若完成使命,結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然而,在細心思想後,我們發現木福所服侍的對象,就是一群貧窮、被邊緣化和在生活上缺乏的人,並沒有因木區屋的清拆而消失。因此,木福需要轉型,延續過往的經驗,在新的社會環境中繼續關懷貧窮人的身、心、靈需要。
社會環境的轉變
木屋區被清拆後,合資格的居民上了公屋;不合資格的,便只好在城市中租住環境狹小的板間房,或是棲身於僭建的天台屋中,生活並沒有得到改善,可見木福的使命尚未完成。為回應這些人的需要,木福逐步開展城市舊區的工作,接觸城市中的貧窮人。
為回應時代的轉變,木福在二零零一年正式易名「城市睦福團契」(睦福),更加清晰地表達機構的使命—關懷城市中的貧窮人,宣揚使人和睦的福音。在改變機構名稱後,睦福的異象和使命在教會中更加明確,使教會與機構同心協力,切實地在這個世代實踐關懷貧窮人的使命。
鄺玉婷(城市睦福團契總幹事)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
【教會觸覺】
【與大師對話】
【過渡人生】
【游離小說】
【書中有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