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鋒教會的存留價值
第 2299 期(2008 年 9 月 14 日)
◎ 教會觸覺 ◎ 鄺偉衡
回歸十年,香港大小NGO(非政府機構)大舉北上,據說最少有數百個,主要進行助學、扶貧、救災和農村及山區建設等,其中大部分還是基督教機構;可見基督教機構帶動社會關懷的直接和專業。社會的接納程度也超出預期,因為此舉不但有助建設和諧社會,更能推動道德教育的核心價值。
難定分界
以上所提,只是基督教機構近十年部分可見的事工。教會一向沒有準確的基督教機構數目統計,包括:基督徒日記、宣道記事小冊、香港教會名錄、生命日誌記事簿及「教新」的香港教會及機構網頁等,所收錄的資料竟由百多間至四百多間不等,難以統一,相信是資料來源、取材、篩選有別。不過,從數點過程中發現,十年前的數字是一百間至三百間;換句話說,十年間最少增加了百多間不同的機構,而其中也不乏結束、合併、轉型、易名的。數據的落差及機構的組織,形成許多疑問的空間,這正是香港基督教機構協會未來要探討的一個課題。
事工發展
十年人事幾番新,懷念已主懷安息的老筆兵蘇佐揚牧師、新福事工李健華牧師等的同時,也欣喜大小機構覓得接棒人,總幹事更替;亦有因轉型而削減人手,或因機構發展而增添許多專業同工加入。目前,超過三千大軍正透過不同的事工服侍不同的群體。九七後的社會變遷,出現金融風暴、負資產、失業、禽流感、沙士、北上工作、出生率下降、新來港人數劇增……,引發許多機構應運而生,如新移民事工、家庭事工、網絡事工、影音事工、災後重建、禱告運動、敬拜事工、關懷貧窮、戒賭事工等。因社會群體的訴求,產生許多福音的機遇,再度出現機構的蓬勃發展期。
存留價值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新群體也不斷湧現,需求多元化也不斷增加。故此,單憑熱心和愛心是不足以應付的,還需要有理念、素質、專業、牧養及宣教的「全人事奉觀」配合。欠缺理念,就難尋傳遞的進路以培訓人才;今天太多機構只做「群眾運動」,但求掌聲,不求生命素質,導致事奉失去效能,既沒專業技巧,也沒有牧養智慧和宣教能力,以致在這場屬靈戰役中棄權。
廿一世紀是教會與機構配搭無間的年代,大家互補不足,因同屬基督的身體。今日香港社會的氛圍對基督教普遍接納,教會不斷增加,機構亦不斷增加,並可作教會先鋒;深信這是神的旨意和計畫,使用教會和機構來完成祂的救贖大計。
鄺偉衡(香港基督教機構協會主席)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
【教會觸覺】
【與大師對話】
【過渡人生】
【游離小說】
【書中有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