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教士的一聲早安


2295 期(2008 年 8 月 17 日)
◎ 文林 ◎ 歐啟文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數月前在明報副刊看過司徒華先生的一篇文章,帶給我一些感受。現在首先將故事節錄如下:

  這是一個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一個真實故事。在德國,有一個猶太傳教士,每天清晨都出外散步。無論碰見甚麼人,不管認識或不認識的,他都熱情親切地打一個招呼,說一聲「早安」。一些不認識他的人,最初都沒有甚麼反應,但他還是照樣地打招呼說聲「早安」。久而久之,那些人也回應還禮,說聲「早安」。

  只有一個年輕人,大抵是中學生,而且有德國人敵視猶太人的傳統心理,即使是天天遇見這個傳教士,總是一臉冷漠,毫無反應,連目光也不接觸。但是,這位傳教士全不介意,還是那麼熱情親切地向他打招呼,說一聲「早安」。許久許久,這年輕人才看傳教士幾眼,態度仍然很冷漠。

  過了幾年,納粹黨上台執政。

  一天,全村的猶太人都集中起來,要被送往集中營,傳教士當然也不例外。他們列隊到火車站,乘火車到集中營去。在火車站,一名年輕軍官,揮動著棒子拿著名單點名。每叫出一個名字,便揮動棒子向左指或向右指,那人便要隨棒子的方向走。這時傳教士顫顫抖抖地來到那軍官面前,抬頭一望,發覺那軍官,就是以前每天清晨散步時,都遇見的那個年輕人。他們目光相碰,傳教士習慣地不由自主地點點頭,說一聲:「早安」。

  那軍官一愕,定睛看著他,神情仍是那麼冷漠,卻猶豫了一剎那。傳教士前面的一個是指向左的,對他本應指向右邊,但卻被指向左邊。傳教士在火車上,目送那揮動著棒子點名的軍官的側影遠去,不知自己為甚麼被指向左。

  大戰結束,集中營解散了,傳教士仍活著,回到鄉村來。打探一下,原來被分配右邊隊伍而送去另一集中營的人,無一生還。再打聽一下,在那集中營的生活是艱苦及殘酷得多,被送往那裏的人,都是早已被計畫要折磨至死的。這傳教士做夢也想不到一聲「早安」,竟然使他僥倖地撿回性命。

  這是一個實踐愛的故事。愛,是一個經常見到的字,大家都耳熟能詳,特別是在基督教的文化裡,我們常把愛這字掛在口邊。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三章的「愛的宣言」,不單基督徒喜愛,甚至連教外人也嘆為觀止。愛,能帶給人類動力和盼望。真的,一個一貧如洗,?在病床上的老婦人,當她發覺到自己雖然是一無所有,但周圍依然有很多人關心她的時候,她是會感到欣慰,死而無憾。相反的如果一個腰纏萬貫的老人,但發覺到周圍的人,只是緊張他的遺產,而缺乏一分愛的時候,他也不會是快樂終老的。

  聖經這樣描述基督:為義人死,是少有的,為仁人死,或者有敢作的,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五7-8)。同樣,我們去愛一些可愛的人,是容易的;但是去愛一些不可愛的人又如何?以前我曾和學生分享過,在我而言,如果人家對我好,我會對他更好;反之如果人家對我不好時,我也一樣會對他好的。有同學問我,這樣做豈不是很困難?是的,這樣做確是困難,我也親自經歷過這分掙扎,有時是失敗的,但我們要嘗試去做。

  基督徒為甚麼要愛人?理由很簡單,因為神本身便是愛,否則祂不會為我們捨身在十字架上,完成人類的救贖計畫。同樣,我們既然是有神的形象,所以我們便有責任將神這屬性顯露出來。慕安德烈(Andrew Murrey)曾這樣說過:我們對神的愛是從我們每天與別人的關係和顯出來的愛去衡量。如果我們不能彰顯神的愛,豈不是神的榮耀被虧損?聖經這樣說: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十三35)。

  但是這愛人的動力是來自何方?愛心,原本已在人心存在的,正如孟子所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世人心中沒有神,他們只能憑良心去做人和愛人,但這份愛很多時是有條件和目的。基督徒對人的愛,應該是再高一層次的,一定要源自神的愛,源自遵行聖經的心。如果一個基督徒的愛心,是出自肉體的話,即使在眾人眼中,是一等的聖人,但我相信神亦不會接納的。因為人是只能看到外貌,但神卻是能夠看到內心。

  話雖如此,愛的實踐卻是困難重重的。正如保羅所說,在他心中有兩個律,一個是神的律,另一個則是罪的律。這兩個律帶來掙扎,「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羅七18)。有時我們知道要愛人,但由於人的軟弱,我們凡事以自我作中心,所以我們很多時都辦不到。比方一些對你很沒禮貌的人,甚至攻擊你的人,你又如何去愛他?我們當教師的便很容易有這感受,因為很多學生是很頑劣,令人很厭煩的,這又如何是好呢?我認為首先我們要在神面前立志,靠著神的恩典,向著這個目標前進。當中有失敗的時候,不要太自責,要站起來再前進,慢慢的你便離目標愈來愈近了。我自己也有此經驗,一些愛心不足的弱點,怎樣努力也好像沒有改善,但慢慢的就發覺到如果自己謙卑在神面前承認自己的不足,向祂支取力量,事情是有轉機和出路的。我看到是既然自己也是一個罪人,但神依然愛我,自己怎可以不愛人呢!你又可能會說,祂是神嘛,我是人,當然有人的限制。沒錯,神是完美的,是一百分,但我們可以追求五十分,或六十分,至少比怎麼也不做,但求滿足於三十分為好。

  最後,說回故事中的傳教士。由於他熱愛人生,熱愛每一個人,即使向別人打招呼,別人沒回應,他依舊照樣去做。這個忘我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效的。很多時我們與人相處的態度,是決定於他怎樣對我。但這位傳教士並不是這樣做,他讓聖靈帶領他如何與人相處,結果由於一聲招呼,反而救回他的性命。其實任何人都是有良知,都是曉得辨別黑白,曉得那些事他應該做,那些事他不應該做。我們有時會棄善擇惡,只不過是受其他因素所影響而已。我們願否讓神居住在我們心中,去抗衡這些「其他因素」呢?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文林】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

【窩貼家庭】

【與大師對話】

【過渡人生】

【游離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