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omas Merton真理屬我!


2279 期(2008 年 4 月 27 日)
◎ 與大師對話 ◎ 許立中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我們都深信自己義無反顧地渴慕真理。這並沒有甚麼好奇怪的。作為一個理智的人,渴慕真理是挺自然的事。(我竟然還有膽量視人為『理智的』!)但事實上,我們所真正渴慕的,顯然是『在對的一方』多於『真理』。以求真的態度去尋求純粹的真理,對於我們來說可能是自然的,但按著我們的本性,我們卻不可能時刻都堅持著這樣的態度。我們所尋求的,並不是純粹的真相,而是合理化我們的偏見、我們的限制、我們的自私的片面真相。這不能算是『真理』。它只不過是足夠證明我們是『對』的有力論據。而我們渴望自己正確,通常都跟我們相信別人(甚或其他所有人)是錯的有很大的關連。

  「為甚麼我們要去證明他們錯?因為我們需要他們錯。因為如果他們是錯,而我們是對的話,那麼我們的不真實就成為真實;我們的自私就成為公正與德行;我們的殘酷與私欲就不能公正地被譴責。我們可以安心地相信我們定意擁抱的虛構故事就是『真理』。我們所渴望的並不是真理,而是我們的謊話被證明是『對』的,並且我們的不公正被辯解為『公正』。這就是我們去扭曲我們對真理的自然的、本能的胃口所做過的事。

  「怪不得我們憎恨。怪不得我們殘暴。怪不得我們殫精竭慮地去備戰!而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當然,我們是為我們的敵人提供另一個原因,令他相信他是對的,他必須武裝起來,他必須預備好去毀滅我們。我們本身的謊言,為他自己所豎立的謊言提供了真理的基礎,而兩個謊言結合起來,就衍化出憎恨、謀殺、災難。」

  

─ Thomas Merton,“Conjectures of a Guilty Bystander”, p.78 

  儘管現代聖詩有不少旋律優美、容易上口的作品,在神學上卻似乎沒有傳統聖詩的考究。譬如一首教會近年流行,本來也相當不錯的詩歌,每次當我唱到「領受神恩,擁有真理…」的時候,總有點唱不下去的感覺。詩歌的作者大概只是想表達類近傳統詩歌「耶穌屬我」的意思,可是用了「真理」,卻失去了原本的「意境」,而更像一種信心的宣告。而這樣的重複宣告背後有兩個弊端:一是令我們產生一種自滿的心態,彷彿自己已再沒有錯誤的可能或改善的空間;其後果就是對他人產生一種只有批判的態度。那可以是十分惹人討厭的態度特質。

  梅頓在這裡所說的「我們」與「他們」,原是指國家民族的集體層面,特別是美國和俄羅斯當時的軍事競賽和冷戰局面。然而,將上面的文字應用於現在的美國與阿爾蓋達、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甚至只是一個國家之內的敵對黨派、一個信仰內的不同宗派,或一個組織內的不同派系,也是相當恰當的。而倘若我們從一個較為狹窄的人際層面去看,這顯然仍然完全可以理解,假如不是更加貼切。畢竟一切集體層面的對抗,都是根源於人性中的衝突矛盾。

  這樣,基本上導致人際間衝突矛盾的,就不一定是我們往往所以為的:對真理的執著。梅頓的觀察是:「我們所尋求的,並不是純粹的真相,而是合理化我們的偏見、我們的限制、我們的自私的片面真相。」片面的真理,當然比一派胡言來得更具說服力。

  譬如在法庭上控辯雙方的舉證,其實都是將零碎的「真相」併湊起來,以各自的利益為前提,炮製出一個天衣無縫的故事,情詞懇切地呈獻在陪審團面前,希望「正義」、「公理」最終得到伸張!而事實上當中涉及的素材,都是千真萬確、如假包換的;有客觀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只不過同樣的素材,卻被用來訴說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故事罷。而我們可以發誓,自己是完全對得住天地良心的!

  「為甚麼我們要去證明他們錯?」不為甚麼,只因為「我們需要他們錯」!他們不「錯」,又怎麼映照出我們的「對」來?「你對,我亦沒有錯」的所謂「雙贏局面」,只是人事管理專家發明出來賺取顧問費用的花言巧語。在現實世界中,只有證明他們錯了,才能突顯出我們是對的。

  的確,「我們所渴望的並不是真理,而是我們的謊話被證明是『對』的,並且我們的不公正被辯解為『公正』。」而當然,我們這謊言,亦同時為我們對手的謊言提供了「真理的基礎」。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文林】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

【青蔥校園】

【與大師對話】

【過渡人生】

【游離小說】

【放眼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