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融資改革與待援人士


2279 期(2008 年 4 月 27 日)
◎ 文林 ◎ 葉偉文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香港特區政府的食物及衛生局,現已就日後醫療服務融資的去向,搜集公眾對強制性醫療儲蓄保險 (康保儲蓄)等建議方案的意見。可惜,在職人士、特區政府與及業界代表,至今似是環繞「康保儲蓄」方案中應繳費用與及應得保額的多寡而已。

  社會上到底還是有不同際遇出身的兄姊,承受物質生活上的不足,還缺乏足夠的財產和謀生能力所保障。若果有關的融資改革成行,那些待援的兄姊會有甚麼打算?他們將否可因應其病情或保健需要,而使用公共或私營醫護服務嗎?這是官商民三方所應及早留心的處境,亦是各兄姊和教會肢體所應眷顧的境況。

  「康保儲蓄」運用儲蓄壽險方案成行的原理,就是要求投保人定期向保險機構繳交保費,機構把該項保費收入,分別應用於保單生效期內的保障,與及憑藉儲蓄去增加保單價值這兩大方面的。若然「康保儲蓄」計畫成行,在職人士將會定時把保費交給受委託的保險機構,機構藉此替投保人執行醫療保險方案,還代理投保人把保費的部分或全部金額,加以積存與增值。機構因而可以代理投保人,保障投保人自身 (早已成為受保人) 或者指定的受益人,方便他們應付醫療開支之餘,善於未雨綢繆,有額外的儲備及理財能力,應付不時的醫護支出。

  因此,當局藉諮詢文件,建議市民理應撥出多少,分析一定的公眾意見之後,再計畫立例規定他們依開支比例撥出其薪酬的一部分,準備釐定公營醫護服務「用者自付」原則的運作模式。「打工仔女」則期望自己可繳交少量保費,甚至獲得當局資助購買合適的醫療保險,或者純粹見證當局直接向公營醫護系統注入更多公帑。在職人士遂可以得享公共乃至私營醫護服務之餘,能保障自己既有的在職收入與資產,不會因為繳交醫療保費而過度流失,嚴重影響其套現能力、消費需求與理財預算。那邊廂,保險行業正在留意官民雙方的意願與事態發展,確保自身日後可廣泛提供醫療保險計畫,響應醫療融資改革要求之餘,仍可賺取業務收益,有利抵銷該類融資計畫所衍生而來的理賠開支與財政風險。醫護融資改革諮詢期一開始,就這般讓官商民三方盤算日後醫療供款額和預期收益分別理應是多少。

  問題是,對於現時只能賺取低收入人士,乃至持續無業的人士而言,建議中的各類醫療保險方案又會是甚麼?若然因為應繳收入不足,而被該方案所豁免,那些同胞仍然可因應其病情或保健需要,去運用公營醫療系統、家庭醫生開診服務,或者是私營醫護服務,且能自行應付箇中開支嗎?

  除了低收入人士與失業者之外,筆者想到本港還有其他類型的待援人士,特別是持續護老的家人、持續眷顧弱能人士的家人,與及少數族裔人士。

  首兩類人士是一直耗用其時間、心血與財產去照顧其家人,未能得享外界足夠的社會服務與金錢資助所支援,而家眷自身是有長期病患或障礙,無論是在體能、情緒還是智能方面的。弱能兒童的家人、護老者(其高齡家人既有柏金遜症,或者有其他長期病患和障礙)等等,正是其中一二。若供款計畫成行,上列眷顧者還有沒有足夠的收入或繳費能力,應付日後的醫療保險或儲蓄供款開支之餘,能如常應付照料家人所帶來的持續開支呢?不知官商民怎樣理解、如何介入?

  最後是少數族裔人士(排除受到僱傭合約規限的外籍家傭),有待各界關心。既有的醫療保險方案與今天關於醫療融資改革的訊息,包括是當局的諮詢文件與各大媒體的對應報道,只是運用中英文、英語及粵語而已。可迎合少數族裔的公益服務、社資訊及支援,則只有以粵語學習課為主的啟導課程,民政事務總署的一般查詢服務,還有數家非牟利機構的外展服務。到了今天,本港的少數族還可深入認識全民醫療保險方案的背景和選擇嗎?官商民三方還可以認識與迎合他們的真正訴求,以便不時眷顧他們的保健和治病需要嗎?

  世上還有更多等待接納、細聽和援助的兄姊,有待醫療融資建議方案諮詢,以及各界人士留心。使徒保羅於《腓立比書》的一句話「總要顧別人的事」,在這個時候有待達成。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文林】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

【青蔥校園】

【與大師對話】

【過渡人生】

【游離小說】

【放眼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