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omas Merton上帝的默示


2276 期(2008 年 4 月 6 日)
◎ 與大師對話 ◎ 許立中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聖經或許是困難和不易懂的,但它卻應該是挑戰我們的智慧,而不是侮辱我們的智慧。當它被狂熱主義和愚昧的宗教感情所扭曲,它就變得侮辱性;但我們卻不可因著被強加的扭曲而怪責聖經。

  「…

  「要老老實實地讀聖經,我們必須避免躲藏在官方的立場背後,無論是宗教的還是文化的、維護聖經的還是反對聖經的。圍繞著這本書,是種種可能的虛擬與迷信,宗教的或反宗教的、有神的或無神的、科學的或反科學的。對於現代的讀者來說,甚至在他打開這本書之前,他就已經栽進了一個意識與非意識的張力之中。他必須計算並盡量接受這個事實。這並不是甚麼新的事物,甚至不是現代人所特有。就是在設立聖經的所謂信心的時代,它就已經存在,當時所面對的雖不是馬克思、佛洛伊德和尼采,卻是荷馬、威吉爾(Virgil,羅馬詩人) 和沙孚克里 (Sophocles,希臘三大悲劇詩人之一)。

  「公元四世紀將聖經翻譯成拉丁文(The Vulgate,武加大譯本)的憎侶耶柔米,以其個人特殊的雙向方式面對這個問題。他知道純粹從『文學』的角度,希臘與拉丁的經典事實上猶勝聖經,而閱讀聖經的理由亦截然不同。然而聖經的文學質素卻是相當特殊,因為作者的文學經驗 (以致於理解的讀者) 並不囿於文學。它是宗教性的,有時甚至到一個『先知性』、『神秘性』或『終末性』的地步。然而就是先知或終末性質的經驗,亦同樣建基於歷史和尋常的生活。

  「換句話說,就算從評賞文學的角度去看聖經......它不僅超乎文學,在某個意義上亦超乎「宗教」─超乎進入禮儀與奧祕那虔誠及淨化的敬畏感覺,超乎道德自我提升的醫治及轉化意識。」─ Thomas Merton,

  “Opening the Bible”, pp.4~7

  

對於聖經,我們總是無法以中肯、持平的態度去面對。一句「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我們往往就將它置於常理之外,把信仰的解釋權完全交付於他人手中。在我們與聖經之間,永遠有一度無形的幔幕阻隔;就是當我們在個人隱密處打開聖經,腦際回蕩著的,仍然是那些道聽途說的解釋和聲音。

  事實上在馬丁路德將聖經翻譯成當時的「人間語言」之前,不懂希伯來和希臘原文的,就只有透過唯一的拉丁文譯本,亦即當時的「學術語言」,去認識聖經。換句話說,一般的信徒就只能透過那些有學識的、受過特殊訓練的專職人員去認識信仰,揣摩上帝究竟說了些甚麼。

  對於身處基督新教,困惑於令人眼花撩亂的門派學說的信徒來說,其實這也有個好處,就是保障聖經不致隨便受到一些「有心」卻「無學問不堅固」的人的強解,在理論上維護了解釋聖經的統一性。可是由於只有少數人看得懂聖經,因此他們不但成為聖道的「護法」,也掌控了聖經最終的解釋權,直接成為了上帝在地上的「代言人」。而這「統一」的局面所衍生的後果,也就是十六世紀宗教改革之前的教會歷史。

  然而,當每個人手上都有一本甚至多個版本的聖經之後,「按著正意分解真理」卻似乎並非必然的結果。聖經往往仍然「被狂熱主義和愚昧的宗教感情所扭曲」,各人隨著各自的「感動」,選擇性地去詮釋部分的經文,用無知的言語,使上帝的旨意暗昧不明;又或者專以挑戰艱澀難明、難以證偽的「啟示文學」去表現自己屬靈層次的莫測高深。相反來說,一些好為人師者卻往往以教授兒童主日學的方法和態度,將聖經變為一堆行為守則與道德綱領。正如梅頓所言,這些舉動都大大削弱了聖經在一般人心目中的印象,雖然這可不是聖經本身的問題。

  畢竟,聖經雖然涵括不同的時代背景及文學體裁(genre),但它所涉及的場景和意義,卻沒有離開這個我們生活和經驗的世界;「就是先知或終末性質的經驗,亦同樣建基於歷史和尋常的生活。」我們並無須進到「三層天」的經驗,去頓悟聖經字句背後的屬靈意義;或透過複雜的數學程式,去揣摩聖經密碼背後的隱藏信息;更無須倚靠靈媒或廟祝,去明白聖經所說的到底是甚麼。因為「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勸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上帝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文林】

【品蘭集】

【靈修果園】

【一個字一顆心】

【與大師對話】

【過渡人生】

【游離小說】

【放眼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