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掌聲的崗位堅持—
 專訪台灣校園書房出版社總編輯吳鯤生先生


2276 期(2008 年 4 月 6 日)
◎ 一個字一顆心 ◎ 沈志超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吳鯤生,個子不高卻架著一副大眼鏡;鏡片後面的眼晴總是笑咪咪,言語間更是謙卑溫順,不過對時代和教會卻有著嚴肅的批判,並且據之以有身體力行的執著。種種不同的氣質集結在他身上,卻又來得自然、不見別扭。

  

從圖書系到新聞系

  吳弟兄出生在褔建,四九年後遷居台灣。自少受當記者的父親薰陶,熱愛書本。其中一本書名叫《知識的水庫》,更影響他從工科中學畢業後選取大學科系的決定。他填上的第一志願是台灣大學的圖書管理學系,因為圖書館在形象上確是知識的水庫。不過,上帝有更好的選擇,吳弟兄考上第二志願的政治大學新聞系,更接近他日後要承擔的事奉。

  中學清楚信主,大學期間接受栽培,畢業後參加事奉,一路走來,心志極為單純,就是為了回饋!大學畢業,就到了校園團契團契部奉事。三年後,就轉到文字部,一句「因為我們都服從中央的調配」就輕輕解釋了轉跑道的事實,充分展現弟兄謙卑的取態。另一件小事證明弟兄打從心裡喜歡文字工作的潛能。七十年代的校園雜誌訂購價,每年才是二十塊錢,但是他還是選擇了昂貴的二佰元贊助訂戶,表達自己的支持。

  

在沒有掌聲的崗位堅持

  一九七八至一九八二年吳弟兄擔任校園雜誌主編,一九八五年擔任書籍總編輯兼雜誌主編。多年後再回顧,兩種文字事工的形態,雜誌帶給他的最大感受竟然是挫折感。因為雜誌的訂戶量一直都沒能夠突破,經費短少又是必然的結果,加上雜誌的「社會地位」比不上書。顯然,人買了一本新書就有了一種擁有感,具體而言也是增加了他的藏書量;訂了一份雜誌,當新一期雜誌寄到,舊的就成為過去,沒有甚麼價值。吳弟兄寄語未來的雜誌編輯,本身必須具備一份默默耕耘的心志,才能在沒有掌聲的崗位上堅持下去。

  朋輩間的一個說法是,平日寡言的吳弟兄,一碰上與書有關的話題,說話就像河堤崩塌,一發不可收拾。校園出版社在他的領導下,出了一套又一套不同的叢書,最新一套叢書的總策畫序言,更展現弟兄眼光的寬闊:「來到新世紀……起意整理前人智慧,規畫『里程碑』叢書,為二十一世紀的華人思想添加色彩。」足證吳弟兄被視為當下基督教出版業的翹楚,客觀主觀條件配合得宜,絕對沒有吹噓的成分!

  心中突然冒出一個問題:「吳哥,你是讀最多書的編輯嗎?」「不是,我只是買了很多書!」「或許我是比較勤力的編輯吧—是將勤補拙的編輯。」隨後的朗朗笑聲,卻掩蓋不了真正的答案。

  

人文素養與靈命培育

  當總編輯多年,碰過不少作者,出版過不少類型的書,暢銷與不暢銷的對比,正正反映了教會的文化取向。一般文藝性的書籍很難銷售,實用性的書籍,例如甚麼靈命造就卻可以非常暢銷,這種偏狹特別對教會的青少年事工造成了致命傷,因為青少年非常需要健康的、文藝性、故事性強的讀物,對塑造青少年的人文素養有很大的影響力,要是教會出版社沒有提供,哪就是把這個黃金機會拱手讓人,讓青少年暴露在不良的影響之下。吳弟兄不忘向有遠大眼光的企業家呼籲,贊助一些這樣的出版企畫,縱然編寫這些書籍不是容易的工作。吳弟兄作為兩位女兒的父親,說來不只是工作上的需要,也有切膚之痛的味道。

  站在文化工作前線的基督徒,總有一個疑問:人文素養與靈命培養,孰重孰輕?吳弟兄的答案幾乎是不需要思索:這牽涉到思考模式的問題。靈命需要心熱,人文素仰卻帶來冷靜的頭腦。「有了心熱,連頭也熱,最後只能變成狂熱!」思想走向偏執,抓到一些現象,就以為是信仰的核心,強迫別人要跟隨,正正缺少了後者強調的開放與尊重。人文素養正好是對前者的一個平衡。說的時候,吳弟兄臉上是掛著憂心的神情。

  一個人長時間負責一項工作,也許從工作成果更可以觀察和認識他或她!吳弟兄長時間負責校園雜誌的主編工作,從在學生和畢業生各半為主要對象,再到以畢業生為主的路線,雜誌的變化也代表了他自己的成長和對時代基督徒青年的期許。「一個閱讀校園雜誌十年的讀者,會變成一個甚麼樣的年輕人?」當然,他的關懷面會比較廣、會思辯、牧師說的不一定照單全收,有批判的包容、包容中也有批判;不過批判的第一對象應該是自已,這是一種自省力,而不是替別人反省,指頭總是指向別人。

  背著學生工作的使命,叢書的規畫也有相對應的走向,集中在傳福音、門徒訓練和對應時代的議題上。吳弟兄策畫的第一套叢書叫《神學基礎叢書》,用了系統神學的題目編排書目,《認識聖經》、《認識聖靈》……,讓青年弟兄姊妹有一個堅固的信仰;第二套書叫《當代系列》,看信仰與當代學科之間有甚麼關係,例如《基督教與心理學》、《基督教與經濟學》等等,出版的年日也引起過一陣子的討論。當然,成功的有,失敗的也不缺席。

  工作談很多,回頭看看做人吧!作為人子,在父親年老力衰的時候也陪伴過他走最後的一程;作為父親,也曾瞞著女兒的母親,跟女兒一塊,在考大學前夕偷偷去看女兒心儀的棒球手簽名會,哪提心吊膽、趕在母親下班前回家的經歷還瀝瀝在目。作為丈夫,吳弟兄說,「要是重頭再來,吵架的次數肯定會少!」兩夫妻參加一次營會,參加者都要回答一個假設性的問題:「要是婚姻重頭再來一次,要選誰?」「太太會再選我呢!」吳弟兄說得非常高興,當然又是瞇著眼晴、笑嘻嘻的說!

▲1980年編輯班上課,《校園雜誌》主編吳鯤生給學員上「編輯與資料處理」

▲1980-81年《校園雜誌》編輯群

▲吳鯤生一家合照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文林】

【品蘭集】

【靈修果園】

【一個字一顆心】

【與大師對話】

【過渡人生】

【游離小說】

【放眼世界】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