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etrich Bonhoeffer活的问题


2274 期(2008 年 3 月 23 日)
◎ 與大師對話 ◎ 許立中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關於善的問題,我們永遠已經是在一個無法逆轉的處境中去提問:我們是活著的。這就是說,我們已經不可能假設自己在最起初創造了生命,完善而美好,然後再去提出和解答善的問題。我們是作為受造者,而不是創造者,去探究善的問題。我們所關心的,並不是倘若我們沒有活著,那就是說,在一些相當假設性的處境裡,善到底是甚麼;而事實上當我們活在世上,我們甚至不可能認真地去問這個問題。甚至我們之可能抽離於生命,正是由於我們受制於生命,並因此不完全是自由的。我們不是問,善在本質上是甚麼;我們是問,在生命已被賦予的這個前設下,對於我們活著的人,善到底是甚麼。我們不是將善從生命中抽取出來,而是透過審慎地凝視生命,去探究善的問題。對於善的探問,本身就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就正如我們的生命離不了對善的探問。善的問題,是在我們生命每一個有限而未有定論,獨特而無常的處境中,在我們與其他人、事物、制度和權力的互動關係中,換句話說,在我們歷史性的存在中被提出與被決定。善的問題再無法從生命的問題、歷史的問題中抽離出來。

  「沒有具體時間和地點的倫理討論,欠缺了所有真實倫理討論所要求的具體保證。那是對倫理原則的乳臭未乾、放肆冒失和於理不合的雄辯,而無論那是如何主觀強烈並情辭懇切地被提出,其有悖於倫理討論的必要特質是可以清楚地感受到,縱然未必容易清楚界定。在這類事例中,往往不可能從抽象化與普遍化的過程,或所提出的理論中找到錯處,然而它們就是欠缺了倫理議題所特有的分量。字句不錯都正確,可它們就是沒有重量。…就像一個年輕人對著一群有經驗和老練的人陳述倫理的通則。…關鍵的並不僅是說了些甚麼,也是在乎出於誰的口。」─ Dietrich Bonhoeffer,   “Ethics”, pp. 214~270

    一般基督徒認為,基於真理的絕對性,信徒理應有一套明確和絕對的道德標準,是亙古不變並放諸四海皆準的。但這樣的道德標準,卻無可避免地是「沒有具體時間和地點的」,也就是說,是「欠缺了所有真實倫理討論所要求的具體保證。」因此在一般是非黑白的觀念上,基督徒的態度往往是簡單和明確的。只是一牽涉到實際的處境,先前那「簡單而明確」的優勢也就在無形中消失。

  最經典的例子,莫如喇合(一個本來就被認為道德有問題的人)瞞騙耶利哥王匿藏了以色列探子的事件(書二1-21;六22-25)。在表面上,喇合說了謊,干犯了一個明確的道德原則,上帝卻仍然稱她為義。不對,上帝是因此稱她為義!隨後也就觸發了所謂「黑謊」、「白謊」與「大惡」、「小惡」等討論。但這些都只不過是捨本逐末的「技術觀點」。

  當然,作為一個普遍的道德原則, 我們不能贊成「說謊」是對的。可是在這裡的核心課題(issue at stake)並不是說謊的道德正確性,而是上帝在整件事上所站的位置。「我們不是問,善在本質上是甚麼;我們是問,在生命已被賦予的這個前設下,對於我們活著的人,善到底是甚麼。」而聖經的「信仰立場」亦只有一個:「妓女喇合因著信,曾和和平平的接待探子,就不與那些不順從的人一同滅亡。」(來十一31)就是這樣。

  在生活方面,一切的競技,除了純粹體力及速度的比拼,莫不在策略上想辦法,以技巧取勝。而所謂策略技巧,無非是引導對方對形勢作出錯誤的評估,讓對方暴露自己的弱點,甚至放棄已有的優勢。當兩陣對壘,尤其是強弱懸殊,更須如此。是謂「兵不厭詐」。沒有軍隊會為此感到良心不安。抽離現實具體處境的泛道德主義,往往否定任何「表面對等」以外的公平原則。

  耶穌跟當時宗教領袖最主要的分別,就是對於那些宗教領袖來說,一切的問題,上帝都已經一次永遠地啟示了祂最明確的立場原則;對於耶穌來說,卻是需要在當下處理的活的問題。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品蘭集】

【靈修果園】

【窩貼家庭】

【與大師對話】

【過渡人生】

【游離小說】

【放眼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