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回應兒童貧窮問題


2230 期(2007 年 5 月 20 日)
◎ 教會之聲 ◎ 陳清海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教會週而復始地教導信徒關注貧窮人士,亦一直做著救助、慈惠、濟貧、扶貧的工作。自零六年七月起由本港多間基督教機構聯合組成「教會關懷貧窮網絡」(成員包括:突破機構、工業福音團契、基督教勵行會、施達基金會、新福事工協會、禧福協會等),並得著華人基督教聯會、基督教協進會、教會更新運動三個組織的支持,同心透過具體行動服侍本地貧窮兒童及青少年人,見證整全的福音。除了於本年四月六日舉行「禁食馬拉松,禱告為貧童」受難日廿四小時扶貧聚會,成立「教會關懷兒童基金」公開向社會人士表達教會對窮人的承擔;更在五月開始為二百多位來自數十間堂會的兄姊提供為期兩年的培訓及支援督導,確立他們作為「成長嚮導」的身分。目的是藉著建立健康跨代關係,在互信中提供成長方向與協助儲蓄目標的達成。

  這項工作的開展,亦意味著教會對政府在扶貧委員會兩年多以來的政策方針的回應和配合。政府在今年的預算案中提出預留三億元作為計畫成立兒童發展基金之用。委員會亦在五月初宣布支持試行建立資產為本的試驗計畫,包括鼓勵私人機構的支持。而堂會作為信徒的群組,可否透過與基督教機構和社會服務單位的協作,去調適一些在傳統回應方式上的異同呢?

問責方式

  堂會內發動的工作,因為都是出於信徒甘心樂意的事奉,一直都有很強的內聚問責的傳統。要參與有公帑支持的項目,需要適應用文件和指標的問責方式。

見證方式

  信徒的服侍都比較欣賞在暗中做,對於一些社會服務要求有啟動禮、嘉獎禮等,會看為是與機構和學校等單位的高調做法有所不同。在此能否尋出靜默有時、言語有時的見證方式。

恩賜運用方式

  堂會中的工作,需要有心有力人士長期無私地奉獻恩賜。藉著長期無間地所建立的健康跨代關係角色,正是堂會核心價值所在。加上「成長嚮導」計畫倡導在項目週期內,無間的培訓及教牧和專業的支援督導,恩賜運用可以更形活潑。

時限方式

  堂會的工作大都沒有時限,每星期見面帶來緊密的聯繫,正是改變生命的工作必要條件之一。用兩年作為成長嚮導的事奉週期,是為著突顯藉著配對產生的「正規」嚮導角色和肯定成果問責的要求而設。堂會既然擁有長期無間的委身傳統,已有別於一般社會服務機構,正好在此有她的獨特供貢獻:找出在「正規」嚮導時限之後,轉化以其他兄姊提供「恆常」嚮導關注模式。一方面可以持續健康跨代關係在孩子生命的正性影響,同時可以將恩賜專材循環再投入,把有寶貴經驗積累的成長嚮導,認可為社區支援督導師,去支援下一期參與成長嚮導計畫的兄姊。

  堂會在回應兒童貧窮問題上,雖然在問責和見證方式上存在差異,倘若能夠與其他基督教機構和社會服務單位協作調適,則可以在恩賜運用及時限方式上作出獨特的貢獻。具體而言,堂會年復一年地教導信徒關注貧窮人士,若能支持成長嚮導計畫,由「關注」進深為與在貧窮中成長的孩子建立健康的跨代「關係」,貧童脫貧之路,將不再孤單。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每週新書】

【樂韻心弦】

【輔導小百科】

【情理互動】

【情牽姊妹心】

【神學探索】

【交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