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基督徒心理健康


2230 期(2007 年 5 月 20 日)
◎ 文林 ◎ 葉智仁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華人基督教圈子缺乏心理健康方面的牧養信息、教導和參考書籍,不單只基督徒對靈性與心理健康的關係充滿了迷思,有些時候,甚至一些神學生和傳道人也有困難直接面對自己情緒或心理方面的困擾,接受心理治療與否,既趨且避。

  當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四個城市人之中就有一個人一生中會患上情緒病的時候,傳道同工可以怎樣應付這種牧養上的挑戰?

  醫生會生病嗎?會。基督徒會生病嗎?會。那麼,傳道同工或牧者會否患上心理健康的疾病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一個普通常識的答案,不是嗎?

  然而,在筆者參與服侍的神學院裡,有一些神學生對這個現象卻感到十分詫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華人社會對心理健康的問題還欠缺足夠認識,部分人依舊保留著昔日社會對「神經病」的恐懼感和錯誤理解;另一方面,主觀上他們不想接受基督徒或屬靈長者同樣會有情緒病這種事實。正如中國宣道神學院輔導科講師區祥江在《強心健靈》一書提及的,「(傳統)負面的看法,說有抑鬱的基督徒,屬靈生命一定有問題,要悔改認罪,甚至說真正的基督徒是不應該抑鬱的......這些說法都會影響信徒不敢正視抑鬱症,甚或加重有抑鬱信徒的自責.....」。區博士的觀察十分正確,並且搔及癢處。基督徒成聖的道路,是不斷「脫去舊人」和「穿上新人」的成長過程,基督徒作為「一個整全的人,身體、思想、情緒、靈性都是彼此相關的,我們不應(過分單獨)高舉靈性的重要,而忽略上帝亦會用不同的媒介和方法去幫助信徒。」(頁122)

  如果現代的牧者患上胃潰瘍,會祈禱及吃藥,並嘗試找出形成胃潰瘍的原因而作康復後的預防和保健措施,那麼傳道同工和牧者一旦出現了「情緒潰瘍」的徵候時,我們會否作出同樣的醫療建議呢?

  普通常識帶給我們的矛盾就在這裡發生。由於我們華人基督教圈子缺乏心理健康方面的牧養信息、教導和參考書籍,不單只基督徒對靈性與心理健康的關係充滿了迷思,有些時候,甚至一些神學生和傳道人也有困難直接面對自己情緒或心理方面的困擾,接受心理治療與否,既趨且避。「屬靈人」的所謂理想形像,往往成為尋求輔導或心理治療的絆腳石。在教會事奉的崗位愈重要,把自己的心理健康問題往沙裡埋掉的試探更大。老實說,這也是很「正常」的心理反應;反之,我們更應體恤他們。

  近日偶爾翻閱舊的基督教刊物,在第一期的《教牧期刊》(滕近輝談教牧心理與事奉態度,第117至122頁)中讀到滕近輝牧師的這段分享時,內心由衷的向他說了聲多謝。滕牧師說:「我在五十歲以前常有週期性的抑鬱感,大約每兩三個月來一次。我學習了對付它的功課。我先確定它是屬於生理性的或是心理性的。在這方面我用否定它的心態來對付它。另方面,我學習順應它:我多唱些詩,或讀出歌詞來佔住我的思路,到街上走走等。我學習用信心說:I refuse to be depressed!」滕牧師應付週期性抑鬱的方法是甚麼實屬其次,他能坦然正視抑鬱及告訴大家自己曾遇到過的情緒問題,才是有助廣大基督徒進一步積極面對心理健康問題的好榜樣。

  心理健康的課題是時代的需要。當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四個城市人之中就有一個人一生中會患上情緒病的時候,傳道同工可以怎樣應付這種牧養上的挑戰?策略上,筆者呼籲神學機構、大型堂會和各區教會共同合作,投放多一點資源(人力、金錢和時間),舉辦多一些以基督教信仰原則,配合科學心理學和醫學知識的「強心健靈」班,好讓傳道同工得著更有效的「自助」及「助人」裝備。我這樣建議,是要正視一個現象:心理疾病並不是非教徒或平信徒或初信者才會遇上的,屬靈偉人和屬靈長者一生中有些時候也可以患上。關鍵是我們懂得結合信仰走過這些困難的日子嗎?我們是否真的知道如何以整全的信仰加強心理健康嗎?還是似懂非懂,把(流行)心理學的知識和信仰分割地應用在牧養的工作上,甚至自己身上?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每週新書】

【樂韻心弦】

【輔導小百科】

【情理互動】

【情牽姊妹心】

【神學探索】

【交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