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扶林山上的「古董」教堂


2221 期(2007 年 3 月 18 日)
◎ 文林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座落於港島薄扶林,擁有一百三十年歷史的伯大尼修院,被政府列為二級歷史建築物,經過耗資八千萬元的復修工程後,將這座修院的原貌可以再次呈現在今日的薄扶林山丘之上。

  米白色外牆,以歌德式教堂建築設計的伯大尼修院,是具有二級歷史價值的宗教建築物。她除了「變身」成為香港演藝學院的分校之外,現時每個主日早上及特別的宗教節日,這的小聖堂內都會舉行基督教崇拜及聚會,因為政府已將小聖堂租予香港聖公會聖約翰座堂轄下的分堂—聖公會以馬內利堂使用。

  以馬內利堂現由外籍牧師韋廣恩牧師(The Revd. Matthew Vernon)擔任主任牧師,會友大部分都是在港居住的外籍人士,聚會亦以英語進行。

  過去六年多的時間,以馬內利堂都是借用港島區一間學校作為聚會的地點,教會牧養方向定意建立一間友善親切、且承襲聖公宗教會傳統的教會,牧養來自「五湖四海」的外籍人士,使身處異地的他們,在這享受一個屬靈的家。教會盼望能在聖公宗的傳統和聖經教導,幫助信徒認識我們身處的社會及生命的意義,在社會成為「光」,發揮基督的精神。

  聖公會以馬內利堂的會眾以青年家庭為主,為了有效地牧養這信徒,該堂現時設有多個小組聚會及活動,除了崇拜、音樂小組、青年人小組及主日學之外,逢禮拜四晚上的小組聚會,更是以輕鬆的聚會形式舉行。牧者與信徒會以電影欣賞和討論形式,從電影的內容探討生活與信仰之間的張力,並成為信徒的支援小組,了解他們生活上所遇到的困難。

  他們的閱讀小組亦頗有特色,聚會是由參加者一同閱讀不同的書籍,從時事、潮流文化、科學、心理學、工作及傳媒等題材,連續有系統地探討信仰問題。這個小組的目的,就是幫助信徒在不同的閱讀領域中,讓他們明白上帝的話,用生命影響生命。

  在這座優美的古舊宗教建築物之內聚會,該堂眾人均認為這是標誌教會進入一個新的里程。誠如他們在教會簡介上所寫:這個新的環境除了讓他們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之外,更肯定他們過去多年在這個社區內所做的工作。


以馬內利:修院、牛棚與貨倉

  這座位於薄扶林小山丘上的伯大尼修院,其故事卻是鮮為人知。她曾經歷香港淪陷、被拆卸的危機,幸而保存至今,去年經復修後成為香港演藝學院的古蹟校園,這座新舊交織的歷史建築,其實見證了西方傳教士來遠東的歷史。

  修院由巴黎外方傳教會的傳教士於1875年建成,作為傳教士的休養之所。傳教士於修院中的植物園中大量培育出世界首批的洋紫荊。

  巴黎外方傳教會後來於1974年將伯大尼修院售予香港置地集團。置地集團再於1978年將伯大尼修院交由香港大學管理,用作出版社擺放書籍之用。到了1997年,香港大學將伯大尼修院交由政府產業署管理。建築署於2000年研究如何善用已有百多年歷史的伯大尼修院,香港政府於2003年將伯大尼修院以及鄰近的牛奶公司牛棚批予香港演藝學院使用。經過三年的修復工作後,伯大尼修院成為香港演藝學院轄下電視電影學院的新校舍,而修院的小聖堂則租予香港聖公會以馬內利堂作聚會之用。

  值得一提的是,現時在這個莊嚴宏偉小聖堂內的陳設,絕大部分均為歷史文物,包括教堂原有的彩畫玻璃窗、聖像、祭台及屏風等舊物,都是負責工程的總監從巴黎找尋伯大尼的舊照片,用了三年時間千方百計去「尋寶」,在不同地方的教堂將散失了的舊物搜羅回來。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每週新書】

【樂韻心弦】

【輔導小百科】

【情理互動】

【情牽姊妹心】

【神學探索】

【交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