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稅之後


2208 期(2006 年 12 月 17 日)
◎ 時事透析 ◎ 區伯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人人皆知,「講錢傷感情」。這當然是指叫人奉上金錢、而非「俾錢入你袋」。

  此所以扶貧救災的慈善捐獻,是令人鼓舞的例外。

  以擴闊稅基為主旨的「銷售稅」,是政府對人性的「明知故犯」。到底是無能政府「自我倒米、愚不可及」的施政?是負責任政府為社會長遠穩定而冒險犯難的勇氣?是弱勢政府催谷強政勵治而過度自信的「官逼民反暴政」?是富人政府又一「官商勾結、劫貧濟富」的陰謀?是稅務學界在象牙塔的閉門造車計策?總是一人有一個分析。

  撤消諮詢,亦即不再考慮「銷售稅」。是「人民政府」貼近民心的德政?是高壓政府被逼無奈順應民意收回苛政?是選舉在即、在位者收買人心的近乎「買票」式拉攏權謀?是全賴政黨代表民意力量的抗爭勝利?是擾民政府盤算下一輪欺壓小市民的暫時讓步?是感性社會、政治現實,壓倒理性學術思維?總是一人有一個分析。

  難怪有人說,長期只讀一處時事專欄,是學習偏見的最佳途徑;「遍讀」則是避免被誤導、帶著有色眼鏡看事物的祕訣。

  社會的公共支出採納「用者自付」方針,原本是最簡單明白的合情合理原則。這項原則兼顧了用者的公平,和用者的責任。然而劃一未必就是「公平」,因為每個人的條件和機會、從來就不是劃一的。在一個有情社會,「能者多付、補貼弱勢」,可說是一種超越的公平和責任。

  可是這種超越的公平和責任、跟自保與貪婪的人性卻是背道而馳。雖然如此,我們要感到欣慰,香港在公共房屋政策和醫療制度等幾個民生要項上,「能者多付、補貼弱勢」的原則,仍是有些不易得來的成績。在稅制方面,這原則的應用也不是交白卷的。

  撤稅之後,我們仍須向前望,以更大的智慧,營建有理有情的家園。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每週新書】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牧養全攻略】

【交流點】

【未圓語絲】

【太太你好】

【大雀鳥小雀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