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界「 選委」選舉(二)


2203 期(2006 年 11 月 12 日)
◎ 時事透析 ◎ 陸輝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基督教界「選委」選舉經於十月廿九日進行,一萬七千多肢體分別於近二百票站投票,人數較九八年同類之選舉多近一倍。最高最低票數相差十倍,差距亦較上次增大。從結果角度來看,有以下觀察及分析:

  首先,從投票人數來看,堂會及肢體對類似的選舉參與多了。站在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角度看,不單參與選舉,亦鼓勵會員堂會更多關心及參與,效果是正面的。個別堂會及宗派亦共同推舉候選人,甚至個別信徒亦組成連線,顯示意識及參與程度亦提昇了。

  其次,一如坊間的選舉,結盟的力量顯然大於個人的力量。廿七位候選人中,只有兩位以獨立姿態出現,結果當然選不上,並且票數也明顯地較低。七位當選委員全來自某一類型的組合。六個組合中,只有三個組合中有成員當選。

  最後,試看看為何只有三個組合的成員當選。以下為筆者的觀察:

  第一個因素是當選的意慾。「志在必得」及「志在參與」可以做成天大的差別。有三個組合花錢賣廣告,明顯地看到其「志在必得」的心志。第二個因素是候選人的知名度,經常在媒體中出現者、有長時間服務社群者、影響力跨越本身宗派者,當選機會便較大了。廣告固然可以取得更多的曝光,若缺少實在及已建立的知名度,當選也不容易。第三個因素是班底及動員力。每位候選人都有一定的班底,可以從個別候選人的得票中看到。知名度較高者可以得到多一些選票,能動員本身班底的投入及支持,可以得到勝出的決定票數。換言之,以一萬七千多的肢體參與,三千多票已可當選,一些大堂會或全力支持候選人的中小型宗派若全力支持,便可當選。第四個因素是政治取向。是次各候選人的政綱分別不大,肢體投票時也不會專注於政綱上,政治取向成為投票的決定因素。除「基督徒支持普選連線」明言支持雙普選,其他大部分候選人都沒有提及雙普選,反而將重點放在社會建設上,並在此前題下推動民主及普選。第五個因素是選民的年齡及背景。由於沒有這方面的資料,因此不作分析,但此因素極能左右投票的結果。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每週新書】

【雲彩見證】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牧養全攻略】

【交流點】

【未圓語絲】

【太太你好】

【大雀鳥小雀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