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教會增長


2197 期(2006 年 10 月 1 日)
◎ 文林 ◎ 陳國偉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教會增長,是一個不息的話題。坊間不少的書籍、講座,以及許多外地考察團,均以此為主題。愈來愈多人嚮往大堂會的模式,視之為成功的象徵,認為大和多是標誌著祝福、果效、印證。不過,這種趨勢開始有某程度上的反彈,漸漸有人提出中小堂會的重要性。

  聖經如何論教會增長呢?使徒行傳記載,門徒從主所受的使命是為耶穌作復活的見證。他們倚靠聖靈的能力,實行主的託付,放膽講論神的道。結果,人數就加增了。在耶路撒冷,最初有三千人信主,之後又有五千人信主,並且人數持續增長(二47,五14)。在安提阿,門徒見證基督,主與他們同在,人數也增長起來(十一21)。

  神的道興旺,是教會增長的主要因素:「神的道興旺起來。在耶路撒冷門徒數目加增的甚多,也有許多祭司信從了這道。」(六7)聖道所帶來的平安和安慰,導致人數增長:「那時,猶太、加利利、撒馬利亞各處的教會都得平安,被建立;凡事敬畏主,蒙聖靈的安慰,人數就增多了。」(九31)信是從聽來的,聽是從神的道來的,所以神的道傳得強,信徒的信心就堅固,這又帶來增長:「於是眾教會信心越發堅固,人數天天加增。」(十六5)

  從這個角度來看,教會增長是正常而又美好的事,是沒有原因可以反對的。但正常的事若被扭曲了,就變得不正常。在會眾的一方,消費主義的問題最為明顯。會眾視自己為消費者,他們之所以對大堂會情有所鍾,是因為大堂會能夠滿足他們的消費心態。當然,若以這種心態為誘因,便很難對信仰有真正的委身。在教牧的一方,功利主義的問題則較為明顯。為要達到增長的目的,教牧往往把資源投放在高回報的範疇上,例如是青少年。至於低回報的弱勢社群,如病人、新移民、赤貧等,均被忽視。在這氣候之下,便現出「非人格化」的情況。人不再被視為人,乃被視為投資項目,其價值也不在於神的形象,乃在於回報率。

  另外,我們不難聽到從中小堂會而來的一些聲音?「大家看,馬禮遜、戴德生等宣教士來到中國傳福音,那時,信的人也不是很多,沒有教會增長可言,但他們的工作仍然有長久的價值。還有,耶穌只不過有十二個門徒,又或者,造就了一個保羅就已經非常了不起。」然而,教會長期沒有增長,若是因為人事紛爭、同工懶惰、思想狹隘等負面因素,那麼,把沒有增長美化為神的旨意,豈不是阿Q精神嗎?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交流點】

【未圓語絲】

【太太你好】

【天國透視鏡】

【大雀鳥小雀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