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生活的生死關(三)


2195 期(2006 年 9 月 17 日)
◎ 神學探索 ◎ 劉灝明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凡追求外表的,總有一個現象,由於他常幻想自己就是他所心儀的偶像,因而被他的偶像包裝了自己而不自知,他的一舉一動均好像他的偶像,以致他迷失了方向和自己的定位,也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換句話說,就是不「認識自己」,不認識自己就是沒有反省及內省,可是有反省、內省的心正是靈命追求進深的必需的過程,許多信徒常自稱有靈修的生活,卻沒有經常自我反省,最明顯是他對事物、對上帝、對人的看法有沒有改變。

四、不再開拓信仰境界者,死

  有許多人對信仰僅止於有沒有趣味,沒有好奇,亦沒有驚訝之情,更不作深度追求,在生活也上活不出基督的教訓,就是返教會也僅是一種社交活動。為甚麼會這樣的呢?就是他的信仰只看為一種點綴,或只是一種求神得福的門徑,故此從來沒有思想一下信仰真諦,他從不自問:「我所信的上帝是不是真的存在?我從中還領略到甚麼呢?」

  聖經所提供給我們信徒的精神境界也是湛深廣博,正如聖經說:「因基督有測不透的豐富」(弗三8),如果人一生信耶穌而未能領略其真諦的一二,真是可惜。例如很多人不喜歡參加主日學、查經祈禱會等,其實主日學及查經祈禱會最能使人更深入、更有系統地研讀上帝的話語。彼得在思想上的開拓值得我們借鏡(參徒十34)。失去興趣的人損失很大。你試過從追求靈命進深獲得快樂嗎?當然追求靈命進深是要付出很大的時間、精神力量才能達致,決不是一些即食式的或便捷式的追求方法所能比擬。正如上面講過,有了信仰的內涵,就要開拓信仰的境界,往一個更高層次來生活,他所得的快樂,非語言所能形容。

五、守而不棄,死

  如果信仰沒有代謝作用,就祗會墨守成規。本來信仰的本質就是保守,如果做信徒或做教導的不思進取,信仰就會迂腐陳舊,缺乏新鮮感,如果這樣的牧者或信徒充斥著教會,教會就如一潭死水。

  今天的教牧帶領教會實不容易,一方面信仰要保守,思想卻要突破,如不開拓思想的領域,教會實難前進,做會友的也是。如不想把教會變成「無生命力的傳統」的話,信仰要保守之餘,思想卻要不斷更新,才能達到既守既棄的目標。誠如保羅說:「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丟棄了。」(林前十三11)

六、「哀莫大於心死」

  心死就是對上帝失望。聖多默說:「失望是出於人拒絕希望自己能分享上帝的善性與救恩。從這個角度看,失望比不信上帝及仇恨上帝更為危險。」(《聖多默的神學》頁370,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如果因為對教會、對弟兄姊妹不滿,或在感情上失意,生意失敗而不再參加教會崇拜以示對上帝抗議和不滿,內心憤怒而信心因而死掉;另外,亦有些人會在反思自己的信仰意義的過程中,對上帝的信心也死掉的話。那是愚不可及和眼光狹隘,對這樣的人我只好勸告他們不要如此。

  心死的另一個現象就是冷漠和漠不關心。有許多基督徒初信之時熱心事主,可是到了一段時間之後因身心疲憊而事奉之心因而死掉。是的,如果基督徒追求靈命的心態不正確,事奉的心態不正確,正如上面所說,就會失掉了支援。請記著主耶穌說過:「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太十一28-30)「使你得安息」一詞有「使你重新得力」的意思(L.Morris,TheGospelAccordingtoMatthew,p.295)。

  不久前我讀到一篇由一位禮賢會牧師寫的文章,對我有很大的啟發及幫助,他說:「我靈修了差不多二十年,性格竟然沒有改變!二十年前我容易動怒,靈修了二十年,我仍然容易動怒!那麼靈修於我究竟有甚麼益處?」他所講十分誠懇和真確,一個人是否真正的屬靈,是看他是否透過靈修默想、內省認識自己,是否依照聖經的教訓去行事為人,是否抱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困境及苦難;又看他整個人是否有健全的人格,學習到主的溫柔與謙卑,讓主使他重新得力來生活。如果一個人心與主的關係正確,自會看透世事名利,不問得失地跟隨主,這就是信仰的內涵,這樣的人可以說是到達信仰更高的境界。可惜的是,願意這樣做的基督徒不多。

(全文完)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每週新書】

【神學探索】

【交流點】

【未圓語絲】

【太太你好】

【天國透視鏡】

【大雀鳥小雀鳥】

【讀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