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桶金
第 2179 期(2006 年 5 月 28 日) ◎ 教會之聲 ◎ 蒲錦昌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香港近年不少非政府組織都喜歡擢用年輕人承擔重任,包括環保組織、前線的社運組織等,這些新面孔往往令人眼前一亮。他們不會被動的接受大環境的種種事情,而是憑著信念去改變。對於貧富懸殊的社會,他們會提出種種的質疑,要求政府為其社會政策作出合理的解釋,向市民交代。這種對社會公義的追求,對理想的堅持與執著,正正是健康社會所最需要的質素。
有時候,在教會裡自認成熟的我們,對於教會愈來愈走向事工化、市場化的情況早已見怪不怪,覺得這就是現實,既然不易改變,就只有接受,甚至陶醉在人群的簇擁與掌聲中而不自知。我們的生活與信仰成了兩個分隔區域,彼此不相聞問,所傳講的信息變成了空洞和不實在的「天國語言」。在這些情況下,年輕人往往會提醒我們,堅持信仰所追求的,是對上主呼召最忠誠的回應。美國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說他有一個夢想,因為他相信聖經的話不是說了算的,而是對我們社會與人生的挑戰,結果他改變了美國,也改變了世界。
對教會與社會而言,年輕人本身早已擁有「第一桶金」,就是他們的直率、熱誠、對夢想的追求與執著。我們應當珍惜這一桶金,善加運用,那麼,肯定會為教會與社會創造更大財富,使我們不至貧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