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實況


2144 期(2005 年 9 月 25 日)

◎ 專題:心靈治療與教會牧養 ◎ 黎汝佳


  我們生活在一個高度創傷性的社會之中,這已是一個不必證明的事實。只要留心醫務衛生署公報心理病患者的上升數字,就能深深體驗到,生活在所謂大都會的人,他們的精神生活素質了。

  人的心理結構非常精妙,人為了自我保護,在惡劣的環境下,仍然能夠生存下去。人的心靈世界,能夠仔細記憶每一個具威脅的經驗,且往往以高度傳真性 ,用三合一的形式,將主體經驗的「客觀事實」、對事實的詮釋(主體的信念),和因信念而伴隨的情緒,儲存在我們的記憶之中。同時,人的心靈,還能夠將每一個相類似的經驗,組構成一個鍊串,成為生命中一個情緒性 的主題,例如:被拒絕、受委屈、被嘲弄、被欺壓。這些情緒主題,形成生活的特殊警覺,隨時對外在的情勢作出反應,以保護個體精神領域的安全和恰當的平衡。

傳統信仰一般實踐的限制

  重生、聖靈充滿,不會自動解決一切情緒問題;讀經、禱告也不會對情緒健康提供立時的答案。生命中有些領域,需要特別的醫治,一般的禱告與屬靈操練,對這些困難並無多大效用,需要特別的知識、特別的料理。教會一般的教導,將生命困難動 輒歸咎於魔鬼的作為,是一個極端;簡單化以為可以靠讀經、禱告、就能解決一切情緒難題,又是另一個極端。

  在人的信仰生活之中,人與人的交往,甚至人與神的互動,這些情緒特殊的警覺性 反應,並沒有因為是宗教信仰而有所不同;因為,人的宗教生活,亦必然建基於人的一般經驗之上;因此,基督徒的體生活,和個人與神關係的發展,往往受個人內在精神的健康狀況所影響,在人神的互動 中,人往往會將過去創傷的經驗,投射到神人的關係之上,做成很多障礙,窒息人神關係的發展。

心靈治療與牧養工作

  教會的牧養事工,主要的目的,是協助聖徒,與神建立活潑的個人關係,使人無礙地回應神的呼召和使命,活出生命燦爛的光輝,見證神的真實和豐盛。而心靈治療,正是邀請耶穌基督,進入我們過去的創傷之中,重新詮釋過去的經驗,以致改變我們對某次獨特經驗的信念,獲得情緒上的轉化;因為信念改變了,伴隨信念而形成的情緒也更變了,情緒主題被打散了,高度的警覺也消失,人能對人對神有更大的開放,帶來生命成長的更大的空間和可能性 。所以,心靈治療如同教牧輔導、靈修指導等,均是牧靈極有價值和重要必備的工具。

  黎汝佳(竹園區神召會竹園堂主任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