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微弱,但不是無聲


2143 期(2005 年 9 月 18 日)
◎ 交流點 ◎ 龔立人(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副教授)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符碧珊姊妹的憂慮說出教會的不濟抑或說出了社會對教會的偏見?無可否認,教會對同性戀和賭波等等議題比其他議題更著力和投入,但這不等於說教會在其他社會事件上是交白卷的。例如,香港基督徒學會的工作是有目共睹的。可惜的是,它從教會中所獲得的資源甚少。教會相對地願意投放資源在宣教、佈道和維護家庭道德等等事工上。這現象反映了碧珊姊妹投訴的成立,但縱使如此,有基督徒團體在有限的資源下仍努力不懈,竭力發聲,維護社會公義。

  然而,可惜的是,究竟有多少人或傳媒願意報道這微弱的基督徒聲音呢?他們願意報道教會對同性戀和賭波的立場,但甚少願意報道教會對施政報告、削減單親家庭綜援和貧富懸殊等等的立場。原因可能是對前者的報道較容易引起對立,有新聞價值,而至於較少報道後者,可能是因為所謂基督徒的立場並不突顯。事實上,不是所有社會議題都會有很突顯的基督徒立場。例如,基督徒對貧窮人的關心可能跟一般非政府團體的立場一樣。從此看來,問題不只在於教會是否對社會公義沒有立場,更是教會被傳媒選擇地塑造(即選擇將教會塑造為「道德體」)。一方面,教會需要反省碧珊姊妹的批評;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批判傳媒的單方面塑造。

  大半年前,我與幾位朋友在香港基督徒學會安排下開了一次記者會,並提出對施政報告的基督徒回應。然而,當日願意出席的記者卻只有數位,而當中也沒有所謂大報和大電視的記者。是基督徒沒有聲音還是基督徒聲音被選擇地篩選?數月前,我又與幾位朋友開了一次記者會,討論削減單親家庭綜援一事,並發出聯署聲明,但傳媒也沒有報道這事。或許,我們不懂包裝來吸引傳媒注意;或許,我們的觀點不夠基督徒;又或許,非基督徒的觀點比基督徒更有說服力。或許,我們需要傳媒人教我們包裝;又或許,我們要承認基督徒的聲音是微弱的。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特稿】

【雲彩見證】

【祝福香港大行動】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牧養全攻略】

【交流點】

【未圓語絲】

【中年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