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


2143 期(2005 年 9 月 18 日)
◎ 特稿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播道兒童之家外貌。

  「........還記得入住的第一件事就是分得一個屬於自己的床位和衣櫃,這就是你的個人空間。從那一刻起,我必須學習與人分享。同一屋簷下,大家無可避免要與其他孩子分用同一個大廳、廚房、廁所。然而我們分享的當然遠不只是這些,大家分享的還有喜與樂、悲與傷........」一位在兒童之家成長的孩子分享他的回憶。

  播道兒童之家成立了差不多五十年,過去本耶穌基督那份無條件的愛,照顧及教養那些家庭破碎的孩子,這個院舍內留下很多動 人的見證!

  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來,不要禁止他們。」播道兒童之家的使命就是:「藉基督大愛,提供卓越服務與兒童和青少年,使他們健康成長,支援他們與家人融洽相處,在社會上榮神益人。」事實上有不少過往在這培育長大的院友,現已成為傳道人、宣教士、檢察官、社工、護士等,在不同行業上貢獻社會。

  播道兒童之家隸屬中國基督教播道會,成立於一九五六年,目的是照顧和教養來自破碎家庭的青少年和兒童,為他們提供住宿服務,讓他們在愛的培育下茁壯成長,日後貢獻社會。

  播道兒童之家創辦人為美國播道會西教士申路德姑娘(Miss Ruth Sundquist),原以收容孤兒為己任。申姑娘成立播道兒童之家後,隨當時服務需求日漸殷切,於一九六一年獲香港政府撥地,在黃大仙沙田坳道興建獨立院舍。同時,美籍傳道人李懷德牧師(Rev. Wilbur Nelson)在美國透過廣播節目呼籲籌措興建費用;迄至一九六三年六月播道兒童之家的院舍正式落成啟用,為香港有需要的兒童提供更臻完善的住宿服務。

個大家庭

  播道兒童之家這個大家庭的住宿名額男女共六十四名,入住的孩子年齡介乎六歲至十八歲,大多來自破碎或有問題的家庭,例如父母離異、患有精神病、染上毒癮或虐待子女等,這些孩子經社會福利署或非政府家庭福利機構申請轉介,入住播道兒童之家。

  日常生活方面,孩子們分別住在五個不同的家舍:一個男家舍,兩個女家舍,另有兩個附屬半獨立家舍。他們在家舍一起生活,須學習互相照顧,分擔家務,藉此培養責任感和自立能力。另由家長同工輪流當值,全面照顧孩子們。

  教育方面,他們像一般的孩子,每天都到不同社區的中、小學接受教育,放學後回家舍做家課和溫習。宗教教育方面,播道兒童之家是一個基督化的大家庭,透過家舍晚禱及各式各樣的宗教活動 ,孩子們有機會認識基督教信仰。

  個人成長方面,播道兒童之家因應孩子個別心智成長與發展需要,釐定個人成長計畫,發掘他們的潛能和興趣。另有社工輔導個別孩子,又經常與孩子的親友、監 護人、轉介機構社工和學校保持聯繫,務求使孩子在情緒、學業及人際關係上得到全面的關懷。

  康樂方面,播道兒童之家除了舉辦各種類型的興趣班和體育康樂活動外,還設有琴室、Band房、球場、小型圖書室和活動 室,讓孩子善用餘暇,發揮所長,身心得到平衡的發展。

  經費方面,播道兒童之家現時接受社會福利署津助及香港公益金的撥款,亦有賴教會和社會人士的捐獻。

▲受托管孩子在暑假的活動中,享受各類康體活動。

整全生命培育中心

  播道兒童之家數十年來一直養育及教導無數來自破碎家庭的青少年和孩童,深明個別孩子的問題,往往源於複雜的家庭背景,因而於二零零三年九月設立「整全生命培育中心」,將服務由孩童個人而擴展至整個家庭,方向由補救性 變為預防性,目的就是要更全面回應孩子在成長上和他們與家人相處上的需要,提供適切的服務和支援,並且嘗試將這些服務伸延至院外其他有需要的人士。透過這些服務,將基督教的福音帶給更多體。「整全生命培育中心」現時提供個人及家庭輔導服務、延伸託管服務和暫託服務。

迎向五十週年

  迎向二零零六年,播道兒童之家踏入五十週年,會舉行一連串慶祝及宣傳活動 ,希望能夠將從神而來所領受的異象向全港教會及市民分享,見證神在這地方賜下的一切恩惠與憐憫,期望得到更多教會和市民的認同和支持。

  你是否願意與神同工,用你的愛心祝福受困苦及來自破碎家庭的兒童及青少年?



▲播道兒童之家暑假進行大裝修,孩子遷回煥然一新的家舍。該院現時仍欠八十多萬裝修費,有賴各界捐獻。

雖不是生於斯,確實長於斯!

  每個住在「兒童之家」的孩子都有屬於他自己的故事,而我的故事則於九八年的初夏,從提紅白藍袋步入沙田坳道120號的鐵閘門檻開始譜寫。雖不是生於斯,卻確確實實的長於斯!

  還記得入住的第一件事就是分得一個屬於自己的床位和衣櫃,這就是你的個人空間。從那一刻起,我必須學習與人分享。同一屋簷下,大家無可避免要與其他孩子分用同一個大廳、廚房、廁所。然而我們分享的當然遠不只是這些,大家分享的還有喜與樂、悲與傷。

  我如一般兒童之家的孩子在學校都會不提自己住的地方,無他的,雖然這並不是甚麼讓人難以啟齒之事,我想是內心的自卑感。住在這並不是我所願意的事,可以的話又有誰不想和自己的家人開開心心地生活!心或有埋怨,但我沒有後悔,反而該是慶幸吧?

  這我學懂了很多事,由廿六個英文字母開始,到今日即將面對會考,並不只是時間過度。做家務在住院當時並不感好受,事實證明了這原來真的對我有益,亦在這結識到知心好友,還有一大的哥哥姐姐,有傾訴的對象。難忘那一個隔住床頭徹夜長談的晚上,那鍋清涼可口的椰果西米露,特別是打球後進食,美味難言!

  聚離別合,年年日日地在兒童之家發生。今日離開了這個地方並不代表和她再牽不上任何關係,因為我一生仍是這的一位「院友」。

  張玉航(2004年離院孩子)


擁抱我的媽媽

  假如我有一支魔術棒,我最想.....買車?買樓?考試一百 分!全部也不是,我希望、最想和渴望的是能夠擁抱媽媽!

  入住兒童院前,最希望能離開家庭,到外面闖蕩一番,見一下「世面」,我開始學壞,自覺被人拋棄,後來入住兒童之家。入住「兒家」之後,才發現離開家庭也不是個令我更自愛的學習機會。

  「媽媽不要我了。」這句話常在我腦海浮現,經過社工、老師、朋友和家長的提點和教導下,我踏上正途,正面看媽媽,也願意與媽媽會面,可是每次會面也隔一塊厚厚冰冷的膠片。媽媽,已有三年沒有觸摸妳了,但每次也能從那膠片感受到妳對我的關懷和愛護。媽媽,請妳原諒我過往的任性 ,假如我有一支魔術棒,希望能讓我擁抱媽媽,擁抱我的媽媽。

  黃靜琳(現時住院孩子)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特稿】

【雲彩見證】

【祝福香港大行動】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牧養全攻略】

【交流點】

【未圓語絲】

【中年信徒】